APP下载

化学教学案例研究设计

2011-12-29靳建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化学研究性学习可按下列流程进行:选择课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归纳总结→运用实践。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举几个教学案例,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的指导切忌在学生完成研究结果之前下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们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下自己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不管它是怎样一个问题,坚持不懈地提出问题,将会提高你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会由一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同时,这也会提高每一个人综合、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SO2的化学性质的研究
  1.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SO2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断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研究问题,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假设教学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对SO2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相互讨论,提出假设。例如,假设1: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的酸酐。假设2:SO2中“S”的化合价为“+4”价,是S元素的中间价态。在化学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假设3:用SO2熏过的银耳会变白, SO2可能具有漂白性。
  3. 课题准备
  要研究SO2的化学性质,首先必须制得SO2,如何制备SO2气体?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实验原理、实验装置。
  4. 实验验证
  学生提出上述假设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试剂来验证其假设,学生针对关于SO2化学性质的三点假设,选择了下列四组试剂进行实验验证。
  第一组试剂: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
  第二组试剂: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铁溶液、氯水。
  第三组试剂:氢硫酸、氢碘酸。
  第四组试剂:品红试液。
  5. 撰写报告
  6. 提出思考
  在学生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SO2不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否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SO2的漂白原理与氯水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SO2和CO2化学性质有何异同,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别它们?
  (4)SO2中混有CO2气体,如何除去?
  二、对教材进行整合挖掘,在各种课型中渗透研究型学习
  1. 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案例二《铁的化合物》演示实验
  在高二学习《铁的化合物》做演示实验时,往往很难观察到Fe(OH)2是白色胶状沉淀这一现象,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且在溶液的上层为红褐色沉淀。为此,我们就灰绿色沉淀是什么、如何制取较纯Fe(OH)2做了一些探讨并设计了以下实验:
  (1)实验1、2、3说明沉淀的绿色与Fe3+的存在密切相关。
  (2)实验4、5反映绿色沉淀不是Fe(OH)2和Fe(OH)3的简单混合物,而是有特定组成的一种特殊物质。经查阅有关资料,称其组成为Fe(OH)2、Fe(OH)3,这是一种混合型氢氧化物。
  (3)灰绿色沉淀保存较长时间原因:①溶液中溶解的氧气减少;②Fe(OH)2经放置活性降低,此现象称为沉淀陈化。
  (4)实验6中,加热可减少溶在NaOH溶液中的氧气,同时提高了溶液的温度,使生成的Fe(OH)2在较高温度下尽快陈化。
  2. 在复习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案例三复习《卤素》
  在复习《卤素》时,我让学生围绕四个命题:卤素的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和用途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一次自学实践。全班同学根据四个子命题组成了四个活动小组,在我介绍完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后,学生根据活动目标分头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并对所查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在共同探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并寻找较佳解决方案,然后将讨论结果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共制作了四个多媒体文稿,在全班课内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限于篇幅,本文中不再展开。
  三、在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性学习的感受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课堂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精彩纷呈,在课堂中学生不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变成了主动探究问题的“科学家”。
  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己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总之,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的理念,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观,彻底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空间,给他们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教给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葛炳芳.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教程[M].
   杭州: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