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1-12-29宿晓燕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感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把握整体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那么历史学科如何以“整体史观”为指导,围绕学科主干知识,把握中心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梳理知识、理解问题,并使之网络化呢?
现在就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来阐述一下,这一章一共有四节,第一节是《蒙昧中的觉醒》、第二节是《神权下的自我》、第三节是《专制下的启蒙》、第四节是《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在对学生讲述这一章的时候,应该先从整体上让学生把握这些知识的脉络,然后再就具体的概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听起来就会抓住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第一次是希腊时代,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等人价值的阐述,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第二次是14世纪~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三次是17世纪~18世纪的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用“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这样给学生一讲述,学生就会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
二、培养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给人几条鱼,不如教给人钓鱼的方法,但假如一个人没有吃鱼的兴趣和胃口,纵然掌握了各种钓鱼的方法,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但一个对吃鱼有极大兴趣的人,即使不会钓鱼的方法,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得到鱼。决定一个人是否能适应信息社会,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方法的获取,更在于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因此,只要把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第二步,联想课本中的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为什么,通过读材料,看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晋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