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推介
2011-12-29王光华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摘要:通识教育自从被推出以来,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个国家的学者及大学发起了多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积极的以课程开发的形式来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形成了较具特色与实践性的通识教育模式。为了表明通识教育的影响作用,本文推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作为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模式;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自从被推出以来,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各个国家的学者及大学发起了多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积极的以课程开发的形式来实践通识教育的理念,并形成了较具特色与实践性的通识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是指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理论框架,它对全世界的大学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表明通识教育的影响作用,本文推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作为借鉴。
一、名著课程型模式
名著课程型模式,即将阅读名著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通识教育计划,这种课程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与名著的交流与对话中完成心灵的洗礼,受到世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美国大学中只有圣约翰学院采取这种模式,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多达二百多册的自古希腊到现代的经典名著课程计划,其中内容涉及广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以讨论课为主,课堂上对预先布置的阅读材料进行讨论,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名著的精髓,以清晰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参与讨论,圣约翰学院开设了语言、数学、试验、音乐(合唱)等基本技能辅导课。”
在这种课程模式中,课程计划考虑到学生具有不同的抽象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永恒的人性,包括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等多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感悟和理解伟大的思想,并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然后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整理、归纳、总结形式完善的知识体系。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经典名著虽已经历了时间的淘洗,但在知识的传承性上却忽略了时代性。这在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为教师提高了要求,同时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方面也增加了难度,学生对深深刻上时代烙印的经典名著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障碍,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介绍这种通识教育的学习动机。
二、自由选修课程模式
自由选修课程模式,即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不做太多具体的规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这种课程模式认为通识教育的学生是已经有了一定自主能力的成人,自己对自己的喜好应该有相对明确的认识,为此学校可以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进行学习,直至修满足够的学分为止。
自由选修课程模式是以每个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目的为前提的,只有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和未来诉求作为明确的认识。从理论上来说,自由选择课程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学习最优化,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突破专业知识学习的局限,按照自我需要,最大程度地吸纳更为广博的知识。虽然自由选修型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有的知识结构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的,而如今在高校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的能力与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对自我的理解、知识结构的确认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缺乏教师精心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选课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不但很难达成通识教育目标,还会加剧学习专业化和知识褊狭化的可能性。
三、核心课程型模式
核心课程型模式即一组独立于演习的专为全校学生接受通识教育而设置的课程,它是独立于专业课程而存在的,这种课程模式的内容存在跨学科性。“核心课程不仅仅将教学看做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将其视为心智训练的过程,认为优良的教育即通过文化遗产的传递而对学习者的心智和道德进行良好训练的过程。”核心课程型模式,强调课程将大学教育所需要的知识分为若干领域,每个领域再开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规定学生在每一个领域中必须学习的课程门数和最低学分指数。学校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从核心课程计划中选修规定的门数,而且课程内容涉及很广泛,包括道德观念、外国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
核心课程型模式在理想状态下,可以达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最大限度的知识共享,内容融合,它不仅将数学看做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为主要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心智训练,这种方式使“全人教育”可以达成,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但在实践操作中仍旧面临着种种困难。核心课程型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教师的中心地位使其在课程内容的选定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能够组织核心课程的理想教师应本身受过通识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并能充分理解通识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对学习过程具有调控能力,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热忱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一种使命感来完善自己的教育艺术。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程,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别。而力图通过预定的课程计划去塑造学生,也很难突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这也成为了核心课程型模式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无法克服的弊端。
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一直是大学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为教育界普遍认同,但是通识教育在我国的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却是充满坎坷和艰涩,通识教育开展也缺乏明确而合理的指导,在此希望本文推介的几种教育模式能够作为教育改革的参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