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幼儿游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1-12-29张颖艳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当前幼儿游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幼儿游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游戏重视不足
游戏之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游戏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也能够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并且对其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真实地感知并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区分社会角色,进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已经不断被加强,其作用也逐渐得到理性认识,游戏也被纳入幼儿教育的必备环节之中,但实际教学实践中,仍有很多教师恪守传统观念,重视课堂教育,而轻视游戏的开展,并没有真正把游戏寓于日常教育生活中去,而是推向了可有可无的边缘。更有些教师主观上嫌玩游戏麻烦,完全不能体会游戏之于儿童的乐趣,很少开展游戏活动,只有在应付检查和参观时才会带领幼儿游戏,使游戏流于形式,严重损害了游戏的正常开展。
2. 游戏的开展走向两个相反的极端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对游戏的参与度往往把握不够准确,致使幼儿游戏走向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一部分教师将游戏的自由度严重地扩大了,甚至直接将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把游戏道具随便堆在地上,让幼儿自己玩,不参与,也不进行指导。这种“自由化”游戏倾向致使幼儿游戏沦为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自由活动,不仅不能实现有针对性地开展游戏,也让游戏附加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而且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情绪,容易导致幼儿情绪过于兴奋或是受挫后情绪低落,这都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相反,另一部分教师将自己的个人意愿过多地强加于游戏之中,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游戏中强行加入一些并不合理的环节,并亲自进行指挥,一心只想将游戏导向自己心中的模式,致使游戏模块化,幼儿在这种模块的束缚下只能消极模仿,在游戏中所能获得的快乐体验大大削弱了。这种“模块化”游戏倾向尽管能够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但却严重破坏了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不能真正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也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对幼儿的成长不利。
二、对所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建议
1. 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游戏开展
游戏的本体功能是玩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当幼儿在没有教师的介入下自主开展游戏时,他们总能完全沉浸在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之中。幼儿从来不会去想游戏能让他们学会什么、锻炼什么,他们热衷游戏只是单纯地为了好玩。
大家都知道,享受游戏是幼儿的权利,传统的幼儿园教学却忽视了游戏的玩乐本质,而是将游戏功利化为一种手段,纯粹为课堂教学服务,过于强调游戏的外在教育功能,把大部分的游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在教授了新知识后用游戏作为巩固手段,以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有甚者,将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幼儿的课堂学习表现好便能够享受到游戏的奖励,表现不好则不允许其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心中的“奢侈品”,必须经过努力学习才能够得到,这完全妨碍了游戏本体功能的发挥。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幼儿真正享受到快乐才是开展游戏的精髓所在。当然,教师要在保证游戏趣味性的同时力求发展游戏的教育功能,只是,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教育的元素引入游戏的结果,是游戏与学习的完美统一,而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强行将学习纳入游戏之中。
2. 教师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
适当的教师指导对于诱导幼儿进行成功的游戏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游戏才能更有针对性。通过观察,教师能够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游戏深层推进。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幼儿的个性行为,力避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
因此,为实现有效指导,教师可以作为角色之一参与幼儿游戏,通过与幼儿角色之间的互动,了解幼儿的需要,发现游戏中有待改进之处,并以角色的身份进行提醒和建议,在不破坏游戏的气氛和幼儿游戏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指导。
3. 改编传统游戏,实现寓教于乐
传统游戏一般教育因素不足,能够让孩子们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却不能够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目的。诚然,现代很多益智型玩具都能起到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作用,但由于多数玩具仅为个人游戏,这便在客观上更加孤立了独生子女,甚至造成幼儿与人交流的障碍。相比之下,传统的游戏多为户外游戏,幼儿必须在伙伴的协同下才能完成游戏,而且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单易学、趣味性强,它不仅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与人相处,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鉴于此,教师可以开动脑筋,对传统游戏进行简单的改编,在不破坏游戏趣味性的前提下加入教育因素,让游戏的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重,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例如:为了让孩子们享受乐趣,还能学会使用比较连贯的语句来描述同伴的外部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将传统的《丢手绢》的游戏进行了小小的改编。我让孩子们围坐成圈,先由一个孩子绕圈跑,将手绢放在一个小朋友的背后,然后回到中间,跟大家描述自己将手绢丢在了哪个特征的小朋友背后,接着大家开始猜测手绢在哪个小朋友手中;猜中后拿到手绢的小朋友就绕着圈跑,游戏如此继续。经过这样的改编,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都增强了,孩子们在欢快的《丢手绢》的歌声中玩得酣畅淋漓。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重视游戏的开展,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游戏,让幼儿享受快乐的童年,并且实现有针对性地教育,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无锡市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