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中的情感创造力
2011-12-29张梅
成才之路 2011年12期
我在化学教学中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燥无味的化学实验和公式变为引发学生追求的兴趣点。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研究知识,发现新问题,开启思维的马达,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奇妙的微观世界,诱人的实验现象,令人叹服的化学理论,源远流长的化学史,功能独特的各种新材料,无处不有化学。
一、找到学生有趣的兴奋点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新理念,讲究激趣方法,利用实验、事例、语音启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在讲《氮族元素》时可问学生:太湖水水质不断下降,其原因之一是水富营养化,水中氮、磷元素严重超标。那么造成太湖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的情感。
二、不断传递爱的信号
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没有激励,学生就没有长足的进步,质的飞跃;没有尊重,就不能营造出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没有关心,学生就不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不会增强自立、自强的信念;没有信任,学生就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积极上进的愿望和决心。
比如,在课堂上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制火药以及烧制瓷器、冶炼金属这些典型的化学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勤劳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再如介绍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发展我国民族化学工艺,毅然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回到贫穷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的事迹,能使学生形成爱国的意识,从而把学习化学与报效祖国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爱国的热情。
总之,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在化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的活动过程。
(赤水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