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分析语文教材

2011-12-29徐俊霞王金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5期

  教师要讲好课,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课时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备课时如何分析教材,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下面是我的一些理解。
  一、读通教材,整体把握
  读教材包括读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认真地理解课程标准,为自己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找到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定还是满堂灌或满堂问;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定还是满口的师道尊严。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读全册甚至全套教材,这样才能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和编排体系。教学初中语文,不仅要知道初中四年的语文教材在学生听说读写方面所提出的目标,而且要知道小学教材对此所提出的要求,也要知道高中阶段的要求,这样教学时才能让学生将现在的知识与小学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并为进入高中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明确目标
  教师通常在备课的时候,都把重点放在读教参上,上课时总是尽量千方百计地把教参上的知识全讲给学生,生怕遗漏一点,其实大可不必,回想我们上学时老师在语文课教给我们的课文分析你能记住多少,同样的道理,我们又何必让我们的学生将大好的时光浪费在琐碎的课文分析上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的关键是教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去读教材,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所含蕴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教学眼光,能够及时发现和捕捉,而且要有灵敏的教学思维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不仅要依据教材,课程标准,还要依据学情,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这也是最重要的依据。因此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去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水平、生活体验与课文有哪些相同或差异之处,只有对这些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才能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地运用,灵活掌握,提高效率。
  三、用活教材,拓展延伸
  新课程有一句流行的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这篇文章,而是通过这个例子教会学生阅读文章,感悟情感,表达交流。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
  跨学科学习是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超越教材,从教材的内容、要求等各方面向其他学科、时空开放和延伸,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语文是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最紧,如果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种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教材编写对此也有所导向,许多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的内容,也包含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戏曲大舞台”中有曲艺问题;“感受体育”中有体育学科的内容;“科海泛舟”中有科学发明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很感兴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