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三课《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2011-12-29石义凤
新课程·上旬 2011年5期
【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
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地运动着的,而运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描述
课标要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分布。
1.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①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②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③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验地理探究的乐趣。
(2)认识降水的复杂性(变化与分布)。
(3)认识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二)学习任务
利用教材及课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了解降水的形成、季节的变化和分布,同时通过拓展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关知识以及世界上形态各异的雨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能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2)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通过媒体提供的支持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探究情境,归纳出降水的形成条件。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较浓,热情也高,思维活跃,对录像、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媒体阐述】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学习情境类型
1.真实情境
2.问题情境
3.师生交互情境
(二)学习情境与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玉林市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气为主?这种天气通常又称什么?
(1)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学生小组讨论:降水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3)学生小组讨论: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4)学生个别探究:绘制降水柱状图。
(5)学生小组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习的拓展
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雨雪,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三)学习活动组织形式
1.合作讨论:分成小组,对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与生活、生产的关系进行协作学习
2.个别探究:利用媒体提供的数据资料,绘制降水的柱状图
3.小组探究:根据地图,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习评价设计】
测试形式:1.课堂上提问
2.媒体展示习题
3.学生自带的地理填充图册
【教学小结与反思】
通过对降水这一节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降水与生活、生产之间的重要关系;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学会绘制降水柱状图;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习惯。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
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
(作者单位 玉林市兴业县沙塘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