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用音乐的美育人
2011-12-29刘巍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5期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寓意、创新等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音乐的情感人,运用音乐的美育人。
一、论唱歌课的以情感人
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好的音乐作品能抒发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与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唱歌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以情带声,以情感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音响音像激发兴趣
因为这些由专业人员经过二度创作的作品,一般都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歌曲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做出准确的心理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范唱激发热情与动力
教师的范唱是学生感知与了解学习内容的主要途径。虽然我们的演唱水平一般,不能与专业人员录制的音响相媲美,但由于范唱具有相当的直观性,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我们对范唱应有准确的认识,不能把范唱看做是炫耀技巧的机会,或者不做精心准备草草了事。我们应该把范唱看做是老师与学生的一次情感交流活动,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立足于以情感人。
3.歌曲内涵激发情感
(1)以歌词激情
歌词是作者观摩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它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立场,态度与爱憎。因此,组织学生反复吟诵歌词,除了能体会到歌曲的思想内涵以外,还会感悟到文学语言内在节奏和所特有的美感,对更好地把握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大有裨益。
(2)以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激情
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作者以及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首歌曲都打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爱憎。比如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就生动的刻画了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中华大地,祖国儿女奋起反抗,高举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壮烈场面;而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就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以后,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情景。如果我们知之甚少,那就可能弱化了情感体验,甚至产生情感体验偏差。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进行,不仅会使学生学唱歌曲时兴趣盎然,还能在完满的歌声中展现出歌曲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感情得到升华。
二、论欣赏课的以美育人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对生活和对人生的感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关照人的生存,关注人内心的感受,学会间接地与创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交流,从而学会认识自身、改善自身,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了解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优秀作品的时代美
歌剧大师瓦格纳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的艺术——音乐,它不仅是作者精神理念的表达,而且也是社会存在的表达。创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风格形式,他的心,他的生命都在感受时代的脉搏。所以说,让学生在听赏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时,不光会感受到乐曲的内容与风格,还会领略到它们的时代印证。
2.感受作品的地域之美
环境是客观的外部原因,不同的环境由于地理气候的各种形式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地域,各自相异的文化形态,精神世界,不是有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吗?通过让学生听赏祖国各地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地域差异与各自的风格特点。
3.了解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感受其性格美
稍留心身边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你会发现大都是反映人性的。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光明行》等,我们在听赏这些作品时,千万不要一概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剖析,而应以人为本,通过对主人翁命运的关注与分析,自然地引发学生以人文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心与理性,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人间真情。
4.感受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美
歌曲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歌曲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不同的音乐体裁有不同的风格与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体会与感受,领略其中的魅力。
总而言之,音乐能打动人的心灵,能触动人们心灵深处那些情感的艺术,它从一开始就吮吸着真善美的乳汁,驱散人们的苦难和悲哀,抒发生活中的喜悦和情思,激励人们的意志,净化人们的心灵,让我们通过音乐的美培养品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