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1-12-29闭雪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5期
摘 要: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其材不一,其教不一。”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不同的教育,这一理论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如何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可从学生的成长背景、学习方式、知识结构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背景;方式;知识
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享有最适合他的教育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认为影响英语教学的个体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成长背景
由于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教育重视不够,小学英语形同虚设,所以升入初中七年级时,英语还是零起点。对于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学生,教师必须认识到他们的听力以及口语基础薄弱的现实。家庭的贫困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教师教育他们就应该以鼓励为主。我曾经教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英语语法基础很好,但是大纲要求背诵的词汇有一半都读不清楚,早读课上也不爱张嘴。每位学生人手一盒磁带,但没录音机,于是我就借给他录音机,让他在宿舍里多做练习,熟练以后再读给我听。尽管他有的发音并不完全标准,但我尽量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也经常找机会让他当着全班同学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自信也建立起来了,上课常常主动发言。
对于家庭条件非常优越的学生来说,由于初中的英语教学条件比较好,因此他们的听力和口语都很不错。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对单词和语法规则这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感得非常头痛。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一定要特别严格,该背的内容一点折扣都不能打,可以采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加以督促。
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老师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帮他们找到一种归属感,让他们能够信任老师,以便顺利开展教学。
二、学习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对有的学生而言,他不但要听到老师的声音,连老师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也不愿错过。他总是愿意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地方,把老师传授的知识一字不漏地记下来,一般不会有自己的见解。这类学生固然有他的优点,但过度依赖老师会使他严重缺乏自信,也导致他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给这类学生答疑的时候,我会点到为止,只提一个解题思路,引导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答案。
与此相反,另一种学生恰恰对死板的课堂内容非常厌倦,他讨厌枯燥的语法,讨厌长长的笔记,他们喜欢通过电影等媒体来学习英语。这种学生往往口语听力都不错,但基础知识一塌糊涂,让他们四十分钟都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听规则和固定搭配实在痛苦。在对这种学生的教学中,就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讲完一个短语和句型,可以尽量在举例的时候用上他们喜爱的明星。或者在讲某个习语时顺便告诉他们在某某电影里也有这个对白。
三、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上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也不能小看。英语试题八大题型,一般来说再好的学生也有他的薄弱环节,正如再差的学生也有他相对而言较好的部分。因此在课堂上笼统地说某某题型怎么做怎么做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还是要“因材施教”,课后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试题的最后一道题,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头痛的题型。“写”是四项基本技能中最难的一项。对于各种程度的初中生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说得挺好,只是动笔就错。对后进生而言更是如此。单词拼写不过关,语法规则不熟悉,语言结构似是而非,畏难心理,懒惰,不愿动脑筋,是造成后进生“不敢动笔,不想动笔,动笔就错”的根本原因。如何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想写”并“写好”,我的体会如下:
1.从写短句入手,要求每天至少写三个句子,培养学生的动笔、动脑的习惯,逐渐消除对写作的畏难心理。
2.对后进生的作业应采取赏识与批评相结合的态度,一方面,不要过于苛求,对按时按量完成的练习,均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句子的内容是可取的,甚至是有新意的;另一方面,要对后进生一视同仁,有错必究,但方式应委婉。
总之,“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应该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教育中有严谨,严谨中有幽默,幽默中有沉稳,沉稳中有激情,激情中有方法。以上就是我采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让我们一起为教育事业而继续努力吧!
(作者单位 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桃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