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实验立足“做”“思”“疑”“放”

2011-12-29张连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源泉,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科学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1.要拓展实验的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实践密不可分的小实验,或配合课堂教学的系列实验或补充实验,或有趣味的和新颖的实验等。
  2.要拓展实验的空间,所谓拓展空间就是将实验由课堂向课外、教室向家庭、学校向社会延伸,其形式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实验室,建立家庭小实验角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加上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个性差异,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这样,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自主发展,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
  二、着重于思,注意启发性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热水和冷水》一课时,需要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我不是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先提供给每个小组同学两个水杯,水杯内分别装着冷水和热水,再提供两个试管的冷水,试管口用皮筋封严,还有试管夹,酒精灯,天平。让同学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全体学生非要弄清原因的那股劲头。于是,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时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没发生变化。”“我发现了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增加了”。
  三、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
  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疑问或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五年级《影子》教学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四、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思考的时间,以及给他们足够的实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小研究,“茶馆式”的讨论等,切不可形式主义走过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这说明是其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也许在别人看来没有问题或不成问题之处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创新能力的体现。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很多,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四川省重庆市云阳县盘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