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主体性学习进行到底

2011-12-29李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前几天,一位同事问我一道题,说:“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我说:“对偶、比喻”。他也认为是这样,但孩子的老师却说就是对偶。还当着全班的面说“我说对偶就是对偶。”孩子感到很委屈。他的孩子善于思考,在课堂上总能想出一些与别人不同的答案,有时就会遭到老师的斥责,孩子想不通,为什么老师只让记一种答案,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听了孩子父亲的叙述,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这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听过她的两堂公开课,课上她语言温和,敢于让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这一优点怎么就变成“过去式”了呢?“学生主体性”这一观念虽然逐步被教师们认识、接受,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但多数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究其原因是:也想让自己课堂上有耐心地听学生们的自由谈论,但怕学生不着边际会影响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也想让自己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写出心中所想,其实这些想法是多余的,许多的教育实践已证明“学生是主体”的正确性,在这几年的时间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提出以与广大同行交流。
  一、主体性理论认识的转变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性是需要培养、提高和引导的,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这一观点,是经过多次试验后总结的经验,我们应该吸收这一经验并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育。而不是表象接受“新观念”,私下却抱着“老路子”不放。
  二、主体性教学实践的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吸收。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强烈需求,要想方设法地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主体发展的情感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丰富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发挥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必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艺术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一定也是高效的。教师先深刻领会作品(即作家)的思想感情,然后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易于让学生的感情随作品中的节拍起伏激荡,创立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体会学习的趣味和明确情理。我觉得语文老师的感情应丰富,如此才能真正做好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
  2.教给方法,培养主体的能动性
  创造了环境,要让主体的种子发芽就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要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渴望,让学生愿意学和乐意学。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呢?那就要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最近发展区原理,设置问题情景,使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差距,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3.完善自主评价标准,激发主体自主学习的持久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答案的唯一,我的做法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鼓励专长,鼓励创新,在课堂答问或讲评作业试卷时,对有独特思维的学生表扬,并号召全班学生采用多种思维方法解题。应该说,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成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培养。教师要放手给每个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长久学习的兴趣保持下去。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在教学中从深度上和广度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以“学”为主,完全为“学”服务。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将主体性学习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 新疆博乐农五师八十四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