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敢答\\敢问\\善问
2011-12-29王颖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初中阶段,语文的课堂气氛一直难以得到提高,学生的发问精神很难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久而久之感觉语文枯燥无味。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情况,众多教师也是思虑质疑:难道是人长大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吗?其实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内在的心理与小学生相差无几,也充满着表现自我的欲望。如果教师开头不注意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意识压抑了,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总持一种旁观式的学习态度,很难参与到自主、创新的学习中去。
既然知道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后果,那么就应当从开始抓起,从根本上抓起,循序渐进。
一、敢于回答是开端
让学生敢问得先使学生敢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教师应与学生关系靠近,走进教室总是面持微笑,温文而雅,平等善待每一个学生,刚开始就给学生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
2.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敢于回答问题,讲述其重要性。没有人主动回答那是教师常遇之事,开始提些易于回答的问题,挑一些平时胆大的后进生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后进生的回答得到肯定后,那些成绩好的心中自然有一股压力,正是这一股压力使他们跃跃欲试的心得以爆发。
3.教师要促使学生自己敢于举手,当然这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包括课外与学生谈心,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鼓励个别举手,以点带面,使学生逐渐形成敢于举手的风气。
学生敢于自觉地举手回答问题只是一个起点,这充分表明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讲出自己的观点,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继续培养和发展。
二、勇于挑战是关键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提问并敢于回答,这并未达到目标,为此教师应给学生设置“陷阱”。具体的方法是在提问之前让学生举手,学生并不知道教师要提的问题,所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关键是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我曾经看过某位教师是这样做的。面对全体学生说:“我有一个相当容易的问题,任何人都能答得出,谁能自愿站起来。”学生个个诧异,面面相觑。经过再三的诱导,此时有一些学生忍不住试探性地举起了手,得到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简单,如“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使学生恍然大悟。这时教师便反问“我说的话你们信不信呀?”学生们皆笑着点了头。反复几次,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了信任关系。
三、敢问善问是成果
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才有的“专利”。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在培养了学生敢答敢于挑战之后,就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与学生距离拉近,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学生会问。当学生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不再只是以非难倒对方不可为目的了。
3.精心组织,让学生善问。为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提出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问题和情境。课后再给予指导,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索。
总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从小抓紧,从现在抓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