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中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

2011-12-29张晓倩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个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从历史长河流淌的轨迹来看,它不仅包涵5000年古代传统美德,亦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
  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以德为先、德能统一的人生追求。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二、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社会的嬗替和变更为爱国主义注入不同的时代内容,但它始终是全民族奉行不渝的崇高道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我们仍然要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爱国之情,立报国之志,“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表现在公私关系问题上,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人们“大公无私”;表现在义利关系上,强调“义”,要求人们“以义为上”。这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相通的。现代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在强调重视个人利益和欲望,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南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