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虚华 返璞归真
2011-12-29张素玲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我对目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几点误区,或者说是“无效课堂教学的表象”做了初步总结。
一、基础知识训练不够扎实到位,而是蜻蜓点水:(虚)
1.不范读(放录音)、不板书
具体表现为:屏幕上显示板书而且字型字体大小颜色不停地变。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办法显示自己基本功,教学没有情绪感染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成了一个放映员或解说员。
2.词语解释含糊不清、不纠正语音、不辨析词意字形
具体表现为:字词教学流于形式,一般放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之中,虽然这一环节的设计起到了督促检查的作用,但却起不到记忆作用。
二、课堂气氛不是真正的热烈,而是没有理性思考的起哄:(浮)
班级交流发言自愿化。让学生发言之前,教师应当有一定有方向性甚至暗示性,课堂发言必竟不是聊天。可以畅所欲言,但不可以胡说八道,不能压抑学生个性,更不能忽略发言的技巧和礼貌语。
(案例:对“让”字的理解。)
老师:“让”,是一种行为,一种处世的心态,一种品质修养,更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至于“让”的结果如何,那要看,“让”的目的怎样。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一些生活中事实谈谈对“让”的理解。
赵晓婷:它是一种谦虚的行为,也是生活中为人处事的一种必要的修养。
江林:那是不是凡事都得让呀?比如××故意欺负我。
周科帆:忍让不是示弱,更不是软弱胆怯,对于一些霸权、强权者,应该向梁山好汉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李辉:“让”是一种境界,一种聪明的选择。如果当年不是忍受的胯下之辱,就不会有为刘邦争夺天下的大将军韩信。如果没有卧薪尝胆之耻就不会有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事实。该不该让,要看当时的情况。
从以上这个案例中看出,如果老师的导言导的到位,那么学生的发言就不会盲目无序,泛泛空谈。这样教学效率就高,避免了无效交流。
当然,发言后,老师要做评价。但不是每个评价都是“你最棒、你真棒、你是好样的”这样的公式化的溢美之词,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加以纠正,有所引导。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个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获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努力去做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为大家提供以下几条建议:
1.引课要贴近生活
开课的话题如果能够贴近生活焦点,那么它会一下子把孩子从现实中带到课文故事中。例如,我在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