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素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2011-12-29张勤学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关于语文课本质的讨论已经尘埃落定多年,语文课被定位为一种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直接催生了语文新课标的诞生,新编语文教材也渗透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但直至今天,语文课虽然比课改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仍需要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从而导致有过于技术化的倾向,许多人文性的思想由于教师自身缺乏认识或重视而不能传递给学生,形成学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还是不能过于技术化,成为训练学生考试的工具,而应给人文关怀留一席之地,努力构建学生的文化人格。要实现语文课的人文关怀,教师是主导,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具有以下几种人文素养。
一、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为共和国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即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即承担社会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必须经过学校的培养才能形成的,它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任务,更是语文教师的分内之责。语文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在这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能够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形成对国家负责对家庭负责的责任感,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为社会努力做自己应该做也能够做出的贡献。或许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不能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但作为一个公民,个人应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然后以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人,以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善良的本性,仁爱的情怀
善良是内向的,它指向我们自己的灵魂。仁爱是外向的,它是善良针对他人的外化结果。仁者爱仁要求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去热情地关爱他人,这是圣人的思想,也是对一位语文教师的要求。如七年级有一篇课文《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们在讲授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文字的概念化理解层次上,应以自己善良的本性、仁爱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关爱他人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心理需求。
三、浓厚的亲情伦理
一个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亲人充满感情,才能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如《散步》中那种美好的感情伦理,强化学生感受亲情,珍视亲情的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四、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该有悲天悯人的思想。今天,全社会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也应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只有教师自己首先具有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意识,才能在讲授《斑羚飞渡》《华南虎》时深度反省人类自身的缺陷,进而指导学生克制自己的私欲,主动保护环境,不滥捕滥杀动物,让下一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思考生活,感悟社会
被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名家的精品。意味深远,包含着作者的深刻的智慧内涵。只有教师对生活有着比较深的思考和感悟,才能引导学生阐幽释微,引领学生探求文中的隽永之美。如七年级下册中的《蝉》虽是一篇短文,但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感悟才能理解“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对蝉意味着什么,能让学生从思想深处真正理解“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的道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活过”的道理,启发学生珍爱生命。
六、强烈的现代意识
当今世界已经是全球一体化,整个世界越来越知识化,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转变,民主化已经是大势可趋,互联网把素不相识的人紧密连接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更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老本上,那样会使我们成为古董,而学生是属于未来的一代人,他们也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人,但新事物并不都正确,而且可能隐藏着陷阱,尤其是大量的农村学生眼界狭窄,对世界缺少认识,导致理想的缺失。
七、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语文一家的事,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博览群书,涉猎多科知识,因为在语文中会涉及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乃至哲学、音乐、美术多科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一个人知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况且即使从应对考试的角度看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应试中的阅读理解、写作都有很大帮助。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最起码给学生教的课文中的语文以外的知识我们应该懂,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理解,如教《山市》一课,我就曾就海市蜃楼的现象请教过物理老师。
八、高雅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是最不能庸俗化的人,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情怀,固然,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凡夫俗子,都离不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我们绝不是仅仅为了这七件事而生存,而应该有更高尚一些的追求,虽然不能够脱俗,但我们最起码可以向往高雅。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影响学生高雅。
(作者单位 甘肃西和北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