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2011-12-29郑长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实施新课改以来,中学语文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同时,我们也隐约发现,有的教师只是学到了新课改的“招式”“动作”,而对新课改的“精、气、神”很少揣摩,理解偏颇,认识不到位,使课堂教学出现严重的认识误区。经过研究,这些误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轻“双基”教学的完成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追求人文性。有的教师不是在人文内涵上不分青红皂白地“深挖深究”,就是脱离文本的拓宽和延伸,甚至成了“天马行空式”的随意发挥。这样的教学,漠视了语文学科的自身逻辑规律及本质特征,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形成了过于注重分析、开拓人文的现象。因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给予学生平心静气与文本交流的机会,学生甚至连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不会写,课文念不顺畅,更不用说语言品味、写作方法的学习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既包括了语文知识和能力,也包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找准“双基”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与平衡点,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误区二: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轻课前的精心预设
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就能动态生成,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此就没有必要再人为设置框框限制学生发展,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于是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有之;旁逸斜出、纠缠不清的局面有之;陷于一点、无谓争端的局面有之。教学中所有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学可以信马由缰,因为并不是所有动态生成课堂都是完美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预设,而是使传统的预设提升到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上来。生成性教学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课堂生成与精心预设互动共生的结果,这就要为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创造条件,在精心预设上狠下工夫。
误区三:重表面的表扬肯定,轻发展的激励引导
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般汩汩涌出,什么“你真行”“你太棒了”“ecf4d43b44f3818424d8cd944d81a2a09eb890d74243b163b8132017edcf6438你好聪明”之类的话真是俯拾皆是。有的教师不经意地说:“你还没想好,很好、很好!”这样把“很好”当成了口头禅。即使是学生回答了极其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过于“隆重”的夸奖,一节课掌声不断,名义上是进行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这种课堂上只有表扬没有引导的现象,会引起导向混乱,容易造成学生认知错误,学到错误知识;容易使学生认为“会叫就行”,把课堂当作“脱口秀”的剧场,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学生经常听到溢美之辞,没受到失败的打击,不利于学生的挫折教育。虽然表扬包含着一定的激励因素,但表扬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激励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误区四:重小组的合作学习,轻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程主张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的教师就把小组讨论等同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单纯追求“观赏价值”,追求课堂的热闹和活跃。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都用。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究”,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教师就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没有转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每一组只讨论一个问题,找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同学补充。这样一来,每组学生只关注自己的问题,关注自己所分工任务的完成。记录的只管记录,发言的不再倾听。结果是一个学习小组只弄懂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与己无关,听听而已。更有甚者,把学生分成几组,对脸坐在一起,一半学生背朝黑板,一节课最多讨论十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还要听老师在讲台上讲,看板书,学生每看一下扭一下头,使人揪一下心。如果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没有独立的深入思考,却将时间浪费在反复转动身子形成合作的态势上,不但合作没有产生功效,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会慢慢消失。
尽管以上认识属于个别现象,但也要引起足够重视,使语文新课改落到实处,真正作到六结合,即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课堂的动态生成与课前的精心预设相结合;过程评价的表扬肯定与引导激励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课改的成功!
(作者单位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