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

2011-12-29孙德礼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曾记得有一篇课文叫《孔子游春》,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明媚的春天,在美丽的泗水湖畔,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在游玩,玩得很尽兴。孔子注视着川流不息的河水,一声不吭。弟子们百思不解,恳请老师谈一谈心中所思,孔子语重心长,因材施教。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有德行;和顺温柔,有情义;从无惧色,有志向;荡涤污垢,善施教化……说到这,不得不为孔子高超的教学方式所折服——寓教于乐。教是目的,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学生正是在这样轻松的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的。这也能克服学习习惯、个体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阅读教学也可以借鉴此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拓视野,倡导广泛、自主、个性的阅读。
  那到底何为“乐”呢?这种“乐”不是我们通常说的“乐”,这种“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有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倡导广泛、自主、个性的阅读。化“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为“知识理解,思维训练型”,真正把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愉悦性展现出来。大致有以下方针:①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学习,培养集体的创新能力。②教者可以适当地把自主权下放给学生,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机。③师生可以转换各自的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④让学生自由地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总而言之,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时间,鼓励他们走出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从中收益。因此教师不要老埋怨阅读时间不够,或者吝啬学生阅读的时间,应合理分配,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我们谈到的有效才方显有效。其实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无进步或发展才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当我们每次上完阅读课之后,还必须建立反馈机制,调查一下学生的积极性有没有提高,对课后阅读的兴趣有无增减,课后读了哪些书,对哪些书有了新的认识等等。总之,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查漏补缺。其中教师的观念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本人要喜欢阅读,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阅读课不要与其他课那样,要区别对待。精选文章,精心备课,才能游刃有余。最后,要明白一个宗旨:它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目的,所以不要面面俱到,而要体现那诗意的、朦胧的、带有神秘气息的愉悦的美,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带给我们的全新的、能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让更多的学生在享受艺术熏陶的同时,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寓教于乐”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比较切合有效教学法,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一脉相承的,相辅相成。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为日后走进文学的殿堂埋下了铺路石。但有一点需要告诫教者的:就是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心灵净化,同时应严肃对待艺术创作,遵循特定规范,既顺应读者习惯,又左右读者的心灵和审美情感,引导读者趋善避恶。教师的任务之所以艰巨,在于他必须把自身建设和学生成长相结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对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阶段就要在255万字左右,可见初中阶段阅读的重要性。这就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有限的阅读课时间,却能对学生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参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的阅读目标远远不够完善,这就要求学生自主地去读书,把“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所以在转变阅读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毕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寓教于乐的教,才能转化为寓教于乐的学。张田若先生曾说:“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这也是精彩的阅读课所收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无形之中,我们的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去懂得摘抄、批注、剪贴的意义,并且能有雅兴地去发表一些随感之类的文章,进而培养学生爱书、藏书的习惯,开办各种形式的书友会,造浓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校园的书香气更浓烈。因此“寓教于乐”的意义对于改善现实生活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可操作的作用。
  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让学生爱上读书,欢快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不断加大阅读教学的研究,集众人的努力和智慧,就一定能把阅读课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冈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