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五部曲
2011-12-29姚惠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音乐是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一股清泉。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是美育的使者,音乐课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有关美感的讨论指出,美感的心理形式有四个方面:即感觉、想象、情感、理解。其中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审美活动是情感愉悦性的活动,这种情感是超越个
人功利的再体验活动。由于音乐教育的效应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音乐教育的机制,主要体现在有感情的教师将表达情感的音乐传达给需要不断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逐层递进的五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
一、营造环境,帮助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有感染性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愉悦、宽松的环境,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很自然地对教师有种信任感、亲近感,学生潜在的情感意识也就容易转移到教学中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反之,教师不苟言笑,课堂气氛紧张、严肃,学生则精神压抑,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谈不上愉悦的情感体验了。
二、创设情境,加快情感投入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达到心理暗示,心理暗示的本质就是情境感染。教师根据需要,创造或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暗示,引发情感变化,加快情感投入,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在欣赏《春之声圆舞曲》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万物复苏、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大自然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中。欣赏乐曲时,由于学生已经投入了情感,进入了角色,所以对作品的内涵很快就理解了。
三、感受音乐,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需要学生用真情去感受。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倾注了作者满腔的思想感情和无数心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必须有真情投入,去感受、去品味、去想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收到音乐教学实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
放并引起共鸣,从而真正喜爱音乐、理解
音乐。
例如,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完整听一遍,感受歌曲的速度、音色、情绪以及力度的变化,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采用了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力度变化处理,形象地描绘了船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近再到远,直至消失在远方。这首歌曲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他们的脸上我发现他们心里充满了对船夫的同情。可以说,作品已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四、表现作品,得到情感满足
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作为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一方面要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人们在演唱、演奏进行音乐表演的时候,同样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满足。
例如,歌曲《阿西里西》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彝族民歌,它表现了彝族少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演唱时,我引导学生哪些乐句用连音唱,哪些乐句用跳音唱,附点音符和非附点音符唱准确,在力度上又加以处理,然后采用师生接唱,男女生接唱等形式来演唱,最后加上热情洋溢的拍手为歌曲伴奏。从学生们投入的演唱中我知道,学生情感上得到了愉悦的满足。
五、创造艺术,实现情感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让学生投入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得到情感满足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艺术创新的实质是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再现音乐的情感体验,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音乐的再创编。
例如,在教唱歌曲《爱我中华》一课时,我让学生以“爱我学校”“爱我班级”为题改编歌词,并有感情地演唱。学生热情高涨,表现积极,充满激情地高唱着:四十五个师生四十五颗星,四十五个同学朋友是一家。四十五个声音喊出一句话:爱我班级……爱我班级,学生奋起步伐,爱我班级,团结我们的家,爱我班级,我们勤学奋发,爱我班级,四十五个同学朋友,四十五个声音喊出一句话:爱我班级。通过演唱,同学们的凝聚力更强了,更团结了,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了,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教育,音乐教学过程本身更是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只有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震撼”“情感撞击”“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与“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的审美境界与教育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