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2011-12-29何洁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摘 要:小组讨论是一种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强化指导,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学习活动;发言人;小组讨论
一、课堂学习活动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新课堂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学生间的广泛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会使知识重新发生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主动地传授,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校验和调整,学生的自我内省是自我学习、主动解疑的前提。同时还需要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
新课堂非常重视学生自学,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自我培养,自我控制,使学习活动的各要素协调运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新课堂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彼此切磋、互相交流,并从中寻找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长点,形成自我激励。
因此,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讨论,实现课堂上的学生自主,使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二、合作讨论,交流体验
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学习形式。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既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又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理解别人,关心他人所谈论的话题,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必须:
1.分好组,成员担任一定的角色
教师在分组时,可以把具有不同观点、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既可以保证口若悬河和沉默寡言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有不同风格的学生。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讨论题目或活动目的,让学生自由分组。教师分组和学生自己分组相结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式中获得益处。
2.确定讨论的内容
内容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注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时还要强调内容的难易程度,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过于难也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热情。
3.确定讨论的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形式,两人一组还是多人要随机而定。
4.对讨论进行一定的促进和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应讲求方法,要正确引导,效率才能高。一方面,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地参与,更多地表达意见,力争解决难题,另一方面,在讨论中有争议时教师要做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5.小组讨论的展示
一般而言,最简单的方式是让小组总结他们的结论。可往往会发生混乱,小组成员发言不稳定,个别学生开始垄断课堂中的发言,甚至短时间难以找出合适的发言人,造成时间的浪费,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教师提出:她的班上有60位学生,等小组讨论的结果出现以后,却很难让结论展示出来,因为组太多,不可能让每个组的代表都发言,势必会挫伤有些孩子的讨论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使得教师非常困惑。其实对于大班额的课堂来说,进行小组讨论有一定的难度,可并非不能实行。在大班额课堂中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可以采用“发言人”(由小组提前推举一名发言人来表达本组的意见,其他成员可做适当的补充)与“纸上谈兵”(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或大白纸上,由大家共同阅览,和自己小组的结论形成对比,产生新的想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讨论延伸到课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对而言,班额较小的课堂可以采用“发言人”和“各抒己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6.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反馈
结果展示后,教师要积极地归纳和总结各种意见,并进行及时评价,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形成新的思维和认识,使小组讨论更具有活力,学生也乐于参加。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引入“竞争”,使各小组之间形成对比,也应当指出,小组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更应当关注实际的教学效果,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有所收获,还要与讲授、演示、自学等活动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人说,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愉快的心情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有了这个前提,在加上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学生的智慧之火就会被点燃,课堂也就会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作者单位 湖南省华容县鲇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