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29顾见晴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课,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学大纲也强调:“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传统要求相比,更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种新型而灵动的学习意象进而转化成自主学习的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悬念,引导他们展开联想,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彦的《听潮》这篇课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设置三幅画面:风平浪静的大海、波涛起伏的大海、波涛汹涌的大海。配以音乐,那时而平静如“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情人蜜语那样芳醇”;时而波涛汹涌,潮声如雷,如“千军万马混战”。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变化莫测,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作者是如何塑造出大海变化多端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大海的魅力的?这种好奇又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纷纷寻找答案,最终发现“文字可以塑造声音的形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他们又体验了创造的魅力,平添了一份创新能力。
  二、肯定成果,鼓励引导,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现代学生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或主张。语文学科有它的独特性,面广量大,内容丰富。平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评判方法,如语文学习中的意识、思维定式等。所以在平时讨论、交流发言中,对于学生的看法、主张,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新意,也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肯定其思路、想法的合理的、有价值的一方面,并给以鼓励,在此基础上,精心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不同见解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即使这种思维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最佳的,甚至是偏面的、错误的,但这也是他们自己思考出来的,我们应该保护这种精神,倡导这种精神,使学生养成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逐渐培养起创新能力。“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语文学习中更是体现了不同的见解,不能以“唯一的标准”来定论,扼杀了学生思维的萌芽,打击了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甚至扑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种。记得在学完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学生在谈读后感时,我班有一位学生大胆地发表了这样的长篇大论——《我眼中的阿斗》:阿斗,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从古至今,阿斗成为傻瓜、白痴的代号似乎已经盖棺定论
  了。对此,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阿斗其实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从小就是。当赵云在长坂坡浴血奋战,冒死相救时,阿斗就下定了决心,决定拜赵云为师,学习他的精湛武艺,但聪明的他转念又想:如果自己善战,将来有人救我吗?当然不会,于是他打消了拜师习武的念头,静静地躺在赵云怀里,很快就美美地睡着了。因为阿斗明白,真正强大的是聪明的人,聪明的人可以驾驭那些看上去强大的人。从小聪明的阿斗,长大了自然更聪明。熟读三国的人不会不知道,在刘备死后,曹丕采纳司马懿“五路齐政”的建议,发动五十万士兵进川,打算一举歼灭蜀国。边关紧急,情报传到成都,满朝文武,无不惊慌,而阿斗却不急躁,彬彬有礼地去找诸葛亮:“相父可安好,眼下有何良策?……”最后,阿斗利用诸葛亮的老谋深算,同东吴重新结盟,一举击败了曹军。
  听完该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我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并不是说我赞成他的说法,而是肯定他的大胆、他的动脑。他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不满足于一般的、现成的结论,能独辟蹊径思考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意识吗?
  三、开拓思维,多向扩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那种教师唯我独尊,学生惟命是从;教师以“讲”代“思”,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这样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都僵化了。很难想象这样的教育方法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吗?在语文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构建以人为本的创造型的课堂教学体系,树立动态的教学观,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表现出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注意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多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这样一段名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我们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两种思想。”为此,我注重运用“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例如讲授《变色龙》这篇小说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小说要素,进行启发讨论:找出本篇小说的主人公,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学生讨论后明确:
  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
  情节——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
  在弄清楚上述问题后,又提出:
  ①警官在断案过程中有几次变化?
  ②他根据什么来审理案件?
  ③课题为什么叫《变色龙》?
  学习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他们自主分析,明确上述思考题后,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变色龙”是用来讽刺善变的人,明白了“人不如狗”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那种台上教师“津津乐道”、台下学生“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状况,学生在自主讨论中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提高了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智慧达到了“一种思维”变成“两种思维”乃至“多种思维”的效果。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深感到语文教师要有新观念,课堂教学要有新结构,培养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重要。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