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写作”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2011-12-29韩建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于漪老师有一句精彩的话: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事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一名“生态作文”课题研究的参与者,我认为“生态作文”的本真就在于“写作”能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以健全,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古今中外的文史作品中有太多的经典人物永垂不朽。就我而言,三个女人深入了我的心灵,她们分别是林黛玉、马皇后(朱元璋的老婆)、简·爱。这三位堪称真善美的典范,影响着我的思想精神,乃至教书育人。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日本]黑田鹏信)。由此我联想到:想达到写作的理想境界,即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完美境界,可适当借助古今中外那一篇篇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撞击人们的灵魂。
  下面我就结合三个生态作文教学实验案例谈一下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的写作境界。
  案例一:以真示人,真情流露
  从我喜欢的“黛玉”说起:“碾冰为土玉为盆”的黛玉,冰清玉洁,以真示人,以诚待人。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贾府,唯有她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且不说她目下无尘,眼里不揉沙子的真性情,单说她对想学作诗的香菱、服待她的丫头紫鹃的态度也知晓她难得的人品。
  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也应该如她,不矫情,不造作,以真示人。
  学生曾这样描述我的课堂:韩老师上课总是那么入神。特别是她抑扬顿挫、极富穿透力的朗诵时常使我们陶醉在诗一般的意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但当她为我们讲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时,我仿佛看到她隐隐的泪光,作为一个母亲,她太知晓我们父母打孩子是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感觉了。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次汶川地震之后,整整一堂语文课她泪水滂沱,无法自持。最后我们全班五十四位师生哭成了一片……
  的确,我要求为人师的自己站在学生面前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我不仅要求自己做到,也用这个去要求学生。
  《享受生活》(苏教版九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所以两个教时的课上我和孩子读得很动情,讨论得热烈。我们达成了如下共识:一场高烧让年仅一岁半的海伦·凯勒失去了宝贵的视觉和听力,但她经受住了这种折磨,而且最终取得常人都难以获得的成功。这是何等的令人震撼啊!如果她屈服于那不公的命运,那么她将会成为一个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者。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海伦·凯勒用她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书写出什么叫坚强,什么叫不平凡。这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正常人就没有启示吗?不!不是的!记得海伦·凯勒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就要失明,看不见,那么你今天……
  几乎每次教完好文章后,我都会根据文章的内容布置一些读后感之类的小作文训练,这次也没有例外。本以为孩子们课上学得认真,说得动情,写作也会如我所愿。可事实令人非常遗憾,孩子的作文一言以蔽:假、大、空。几乎都在做着假如失明之后的痛苦呻吟,并立着同样的誓言。总之,千人一面,我该怎么办?让他们去真情体验。根据课堂情况,我在课上布置学生晚上回去蒙上眼睛睡觉,第二天早上尝试着过一下盲人的生活,安排自己刷牙、洗脸、吃早饭。或许是有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来了感觉,所以收上来的作品可谓是妙文迭出。
  学生佳作选段:
  海伦·凯勒美好地阐述了她对光明三天的向往,可是假如给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