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教学应渗透环保教育

2011-12-29刘彦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从宏观上讲,科技强国,如何走上一条自主创新的科学发展道路;低碳社会,如何将环保节能与日常生活、工业发展结合起来;清洁能源,如何解决人类未来的能源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和化学基础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如何将这些宏观上的发展战略渗透到整个化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是化学教育长久以来发展的根本。
  由于高考在高中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取得高分成了整个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教育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各类考试题目成了教育的目的,但显然这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世界、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从而建立个人的价值观,发掘自身的兴趣,建立个人的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通过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下面我将以低碳社会与化学教育为主题进行讨论。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将保护环境渗透到化学教育中,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体会到自己身边社会环境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以及自身使命的认知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激发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举例子。教师应结合教育大纲,将知识点与学生们可以接触的身边的事物相联系。比如,一氧化碳的污染。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罐泄露,大量一氧化碳释放在大气中,导致25,000人死亡,50,000人失明。对于这则事故,除了对于死者的默哀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简简单单的化合物一氧化碳能够造成人体中毒,究竟是一氧化碳的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导致了它的毒性,在帮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这种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更深的了解,同时,如何应用化学知识防范和解决危机也是一个形成环境意识的契机。比如在讲解一氧化碳的诱毒机理的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到了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会和人体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缺失了携带传输氧的功能,最终导致人体缺氧从而死亡,同时也正是由于一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当这一物理性质,使得一氧化碳不容易扩散,所以在解救的过程中要将患者搬离污染区至空气清新的地区。
  为了让学生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可以在介绍了一氧化碳的例子之后进一步探讨关于二氧化碳的污染。通过对二者性质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结构的奥妙和精细。同时随着全球变暖的加速,作为元凶的二氧化碳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要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了解了二氧化碳物理、化学性质的同时也感受到它对于身边生活的影响,从而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
  综上所述,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化学教学,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