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几点思考
2011-12-29刘艳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育家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信息技术装备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加注重语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语文教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课件用于教学,虽然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但不能滥用、误用。那么应如何恰当的使用,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板书和活生生的感性材料
使用课件的语文课,大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老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讲解和演示,老师不再板书,板书设计全部由课件完成,殊不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写一手好字能强化优秀书写的示范作用,更是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一个优秀人才良好文化素养的必备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看到规范美观的书写,耳濡目染,学生会受到榜样的激励和感染,在老师影响下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的书写,而写字的过程除能加强学生书写,提高学生书法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素质,磨炼学生意志。所以,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板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机会。”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否恰当地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要以学生听说读写的质量来衡量。有的教师上多媒体课,一节课都在引导学生看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看自己苦心搜集和挖掘来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不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做实质上是在语文的外延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语文的内涵,课内弄不清,课外去填充,会导致学生脱离教材,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要围绕文本这一感性材料来教学,教一篇文章,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读懂,让文章本身去教育学生,决不能舍此而它求。
二、使用不当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是拓展学生思维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但是思维主要是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进行的,而课件制作本身有很多的局限性甚至死角,下一步的内容是事先准备好的,教师总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自己靠拢,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事先设计好的图片、录像、动画上。它实质上使学生的思维指向了老师的思维模式,限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赤壁之战》一文时,教师找影片资料放给学生看或加入自己的课件中,这样文中诸葛亮,周瑜的形象就被固定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不能只强调课件的交互功能而淡化教师的作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课件和交互式练习,没有注意到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的沟通,在课堂上,教师成了可有可无的操作者。由此可见,课件的使用限制了老师的灵活性,连老师都忘记了自己的言传身教作用。教师是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点燃学生心灵火把的人。是什么都无法替代的活生生的教育者,过多过滥使用多媒体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只是通过多么先进的现代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情感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是老师与学生心灵的契合,课件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老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语文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多媒体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注意这种表象下所掩盖的对于学生思维的束缚,在课堂上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最直接的领悟和体验,使多媒体课件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要把它用在当用之处,扬其长,避其短,才能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有用武之地。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廉州学区北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