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舒展在语文课堂的沃野上
2011-12-29贾长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嘴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的教育理念,这一思想对当前初中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仍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笔者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进行深度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文本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嫉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二、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初中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创新思想的前提下,教师要放下权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究、去创新。近几年,在教学每一课前,我都要精心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循着“导学案”主动思考,大胆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学会审问,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然后再去阅读课文,思考探索问题,这样对课文内容也就很快领悟了。开展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进行质疑。指导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采用“每人每课提出三个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三个问题,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还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阅读报刊、看电视发现问题,如找错别字等。中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黄金时期,有思才有疑,有疑才有审问,有审问才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写作应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充分表现写作的个性。因此,语文教师就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没有合作如何做到最好呢?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写“感情真挚”的作文,要求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以独特、真切的感受,能在文章中抓住事物和人物的特征,充分表现你写作的个性。又如题目“论秃子头上的东西”,我指导学生:你和他人都答“虱子是明摆的”,那你只能得一般分数,若你抓住“秃脑后几根青丝”,或许判卷教师因你有“亮点”而给予高分。
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共同探讨的合作关系。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处,课程标准的推陈出新,作文教学已基本具备了较完备的内容与形式,成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平台。对此,笔者是这样实践的:一是要克服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感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乐写的情绪。
四、突破作文中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创新思维要求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因此,教师应倡导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笔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怀,从而为大胆写作创造了机会。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初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