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1-12-29张志仕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在教学学习中,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形成,还是方法思路的明晰,都离不开学生“做学”活动。这里的“做”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精神,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现把我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养成“三习”“一用”的习惯。“三习”是指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学习。“一用”指课外运用。课前预习是先知阶段,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在学生已有印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课中学习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探索以获取知识。如初二几何《三角形》一章中关于三角形的分类一节。上课后我先不讲新课,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白纸剪一个三角形,几分钟后,同学们剪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三角形的形状,既而总结出三角形可以按角、边分为两大类。这样,学生就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对于巩固知识,培养自主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又如:初中代数中“同底数幂乘法与同底数幂除法,平方根与立方根”,可进行对比理解记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增强自信心。课外运用是知识的学以致用阶段。学生用课上获取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自主学习。
二、确立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一节,课上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形,并讨论这些图形都有哪些共同特点,进而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性质。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些国家的国旗,指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些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由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安排、重新的组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跃的、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因而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给学生一门知识,不如教一种方法;教一种方法,不如教一个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教师的内在活力饱满,亲切的目光,正是轻松愉快的开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就是启发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就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促进自主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边的长度,我就能告诉他们第三边的长度,并让学生检验正确与否。学生在惊讶之余就会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这时我把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的方法告诉学生,他们听得聚精会神,这样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就学到了知识。
总之,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才会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虹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