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2011-12-29李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为人生而艺术的积极拥护者,他十分重视感情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感情冲动是先生创作的缘由,浓浓的爱是先生散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朱自清先生将他对人生的感悟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所述之情,发自内心,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他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尤以《背影》所反映的舐犊之情最为撼动人心。
一、危难之时见真情
《背影》是父亲在逆境中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种伟大的爱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当时祖母去世、家道中落、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还要供“我”上学,在如此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一如既往地爱护着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像这种事情,有的并不需要他亲自去做,如送儿子上火车,因为儿子已经二十岁了,北京已来过两三次了;有的不是他非去做不可的,也不是他能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这件事,但他非做不可,而且竭尽全力地做了,做得还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那样艰辛。而这些事都是在失去亲人、家道中落、失去职业而又债台高筑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这要比平常,特别是父亲心情舒畅、喜笑颜开时的所作所为不知要可贵多少倍。父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依旧一如既往地呵护着儿子,真是危难之时见真情。
又如“紫毛大衣”是“他给我做的”,联系到父亲对儿子的“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的嘱咐,可以看出父亲把儿子的冷暖时刻记在心上,所以尽管家境惨淡,还是为儿子添了一件紫毛大衣。
读过《背影》的人,可能还会注意到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此相对照的是:儿子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大衣。当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贵重的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种情况下,给儿子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他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一黑一紫、一布一皮的对比描写,凸显在文中的是父亲对儿子无限的深爱,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二、怜子如何不丈夫
在《背影》中,最具有感染力的要数“买橘子”一事,而在这个情节中,父亲爬过月台的动作更倾注着离别时深沉的父爱。文中写到:“父爱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特写镜头没有音响,没有色彩,完全由动作构成: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手攀、脚缩、身倾等一系列动作,勾勒出了一副淡淡的背影轮廓图画。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景中,人们不难想象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不让年轻力壮的儿子去,而自己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不是么?这段文字,字字珠玑,叙述中渗透着感人肺腑的爱子之情。真正做到了“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都在描写中,人们读到这里,会受到强大的冲击和震撼,深深的为父亲那博大的爱所折服,也深深的为作者那了不起的“情致”所打动。
三、字字句句总关情
从文中可以感觉到,“我”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也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文中记述了父亲的几句话,平常朴实,但把一位身处逆境、老态蹒跚的父亲的爱子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为了宽慰簌簌流泪的儿子说的,“如此”二字句子里包含了第二段里“死、祸不单行、狼藉”和第三段里“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词语的全部内容。此时,父亲的愁苦之状可想而知,但当“我”禁不住流泪时,父亲却反过来安慰“我”,劝儿子“不必难过”,话语短促而有力,心胸豁达而乐观。为了让儿子安心求学,不受家庭境况的影响,父亲的肩上担起了所有的家庭重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