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高中语文课堂的诵读教学
2011-12-29陈春娜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语文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以学生诵读及运用语言为主。
一、营造诵读氛围,教师向学生讲授诵读的重要性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改变观念,引导学生很好地读书,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激发和保持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
1.教师要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中学语文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再别康桥》《雨巷》《滕王阁序》《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因此,诵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变为积极能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诵读的兴趣和欲望。
2.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诵读学习也当如此。教师要经常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诵读,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中肯地指出学生在读音、节奏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使之能够及时纠正。这样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这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诵读中来,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体
我们规定早自习必须大声诵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诵读一首诗词,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诵读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到人、到篇。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的诵读。在课堂上,老师首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对课文的内容理解深入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通过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诵读入情入境。
三、加强课堂诵读的有效指导
要加强课堂诵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的诵读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感受课文,在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们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基本要求,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们要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也要读出不同来。
实践证明,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体味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所以让我们认真地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诵读,让诵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有效、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 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