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1-12-29王自博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改革力度较大,它把原本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1.学习内容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采集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教学认识1~20各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大声嚷嚷着说:“我把2~10的组成和连加连减早就学会了!”——可见,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心应该向“培养兴趣,养成习惯”转移,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吸引力,让他们喜欢数学,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作业练习融入生活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是学生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也就是说,今后数学书上的习题将尽可能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许多问题的解决都将放到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习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学习过“分类”后,课堂练习就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家庭作业是把自己的房间进行整理,东西要分类摆放。这样的作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二、结合实验教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他们的思维具有简单形象等特点,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并最终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在实验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需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内容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类、比长短、认识立体图形等内容时都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摸一摸,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分析、比较,从中进行抽象、概括,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小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1.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21项指标,其中包括有好奇心、敢于向权威挑战、有新发现时精神异常兴奋、能发现新问题、能不断产生设想等。这些指标有的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