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
2011-12-29黄雪玲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他还没有死……”,这是汶川地震中一个感人的画面,央视直播中,主持人帮助在卧龙工作的丈夫联系到他妻子时,妻子泣不成声地说出了这句话,“他还没有死”这句话,没有人把它当作什么“黑色幽默”。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我们对这句话可能发生异议,是希望丈夫死吗?显然不是,一个牵挂丈夫的妻子,对这个喜讯到来的惊喜,我们都听明白了她所表达的意思,由此可见,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总目标这样规定:“中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须能力……是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中学语文教学始终贯穿着这个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能力,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倾听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只有听懂对方的话,才能理解对方表达什么,才可以和对方交流,所有交际要从听话开始,听是说的基础,只有在听懂话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然而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听话能力呢?
一、听懂对方说话的重音
重音实际上就是对方要表达的意图,明白这一点,对方说的话就好理解了,如:我说你偷了我的钱。简单的八个字却有六种意思,看说话人的重音在什么字上:A.重音在“我”上,则就有强调“谁”说的意思;B.重音在“说”上就表明我“干什么”了;C.重音在“你”上,就强调是“谁”偷钱的;D.重音在“偷”上就表明你“干了什么”;E.重音在第二个“我”上,就有强调偷的是“谁”的钱的意思;F.重音在“钱”上就说明你偷了“什么”。不同的重音有不同的意思,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听出重音。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就好理解了。因此,一句话书面表达,让人会产生多种歧义,但口语表达就不一样了,可以根据说话的重音来判断他说的内容,所以学会听说话重音是关键了。
二、要理解说话人的说话环境
理解了说话人的说话环境便于我们理解他的说话内容。如文开头,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没有死……”很显然,是希望他死,甚至有恨他怎么不死的意思。然而在地震中,一个妻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对丈夫活着的惊喜,高兴,特定的语境要特定地理解,这样才能听明白一句话的意思。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说话人的说话环境都能像这个例子那样容易理解的,要多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多观察生活才好理解具体的说话环境。所以要想明白具体的说话环境,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多积累生活经验,走到生活中去,真正体验生活,才可以在听话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差错。
三、注意说话人的身份
只有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才能使我们听明白他要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汶川地震中,我们的总理,站在废墟上,佝偻着背拣起学生的一只鞋子,又看到学生遗失的书包,此刻他是一位老人,还是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爱民如子的总理,他用沙哑而有震撼力的声音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这是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发出的号召,这感人肺腑的话语,让世人对共和国的领导人刮目相看,也让所有华人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因为那是一个国家对其人民的承诺,怎么能不使我们动容呢?“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起了钢筋水泥,用死救出自己的孩子的母亲临终的遗言,我们怎么能不动容?“让我再去救一个……”这是人民子弟兵的呼声,在余震来临时发出的吼声,“加油中国!加油四川!”5月19日下午天安门广场回荡了四个小时的话语,国人的空前团结,震撼人心呀,国家领导人的话,母亲的话,子弟兵的话,中国十三亿老百姓的话,我们都能听得明白,理解得透彻。不同身份的人的话都能表达出一个心声,让我们听明白了:我们都是中国人呀!不同身份的人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血浓于水的情感。trXzYlPeCu5UKHLssIrPMFffxQ8uiCl68I83qRbtenY=
四、注意说话的场合
“难言之隐”这个词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就有了含蓄,含糊,听话要注意说话人的场合,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什么话适合什么场合,场合在听话中很重要。
又如2006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试题: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这是一道别具匠心的口语交际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听”的能力,要理解言外之意,解答这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意思。不用武器,意味着不要战争,要和平。可这样回答:“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或“和平对话,远离战争”;“要和平,不要战争”)所以要注意说话人所处的场合很重要。这样就便于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了。
五、听话不仅要用耳朵,还要用心听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说:“听他怎么说。”反而常常告诫我们自己:“看他怎么说。”所以在听话的同时,我们要多用心考虑,如:有一次,一个新闻记者访问了两个摊贩,记者问:“如果政府把大家集中起来,你愿意接受政府的安排吗?”甲摊贩回答:“政府早该这么做,我们也不愿意这样流动啊,很辛苦的。”乙摊贩答道:“很好呀,只要有合理的地方,我一定去。”甲乙两人的话含义很深,甲摊贩丝毫没有承诺什么,他在抱怨政府步调太慢,像这样一类的事情早该做了,怎么拖到现在?他又坦诚自己喜欢安定下来,不愿意一辈子流动,然而情非得已,不得不流动时候他还是要流动的,看政府怎样安排,能不能真的让他安定,否则他会继续流动的。乙摊贩说得更妙,政府要有合理的地方,他才肯去。如果将来依然流动,责任在政府不在他。表面看甲乙二人似乎拥护政策,但实际上,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我们常说:“赶快去看,看他怎么说。”
另外,《增广贤文》还主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当然还有一种主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者是对交情不深的人而言,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要话到嘴边留三分了。后者专指对交情很深,关系密切的人而言,既然亲如一家就不要有所隐瞒。所以听话人要时刻明白自己与说话人的关系,这样即使对方说话留七分也能听明白了。
总之,要想使中学语文教学真正走进生活,体现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中的人,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要让他们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把握对方说话的要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得体的回答,说话得体、简明、连贯,就要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大课堂”。
(作者单位 河南省栾川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