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
2011-12-29高全义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3期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价值潜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人的发展,关心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改革在不断深化。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只有搞好阅读训练,才能够积累写作的材料和方法;只有认真地阅读好文章,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中汲取好的写作方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也只有广泛地阅读优秀作品和文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传统教学方法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影像,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记述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性状、特征等的课文,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课文反映的客观事物连教师自身也未见过,仅凭教材、教参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示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为radXlVJVkOdvmpEpP3MXpQ==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若善于巧借多媒体来解决,则为理解课文、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知识铺平了道路。
阅读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破,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易懂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作文能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情类的作文,可以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互动模式的作文批改,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
1.互改习作。开始正式批改时,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先由一个同学批改本组内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见。最后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相互指导做必要准备。
2.互谈体会。这是“互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其意义在于扩大“互动”交流。操作时可分两个步骤。一是小组内交流。先让习作者与初评者、复评者以及教师“对话”,或谈在某一细节存在的疑惑,或谈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启发;二是小组外交流。统一安排时间,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就习作者和评改者双方取得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围内取得“互动”效应。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方法、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金家庄中学〈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