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空间
2011-12-29王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最近几天,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同到祖国西北开发一片胡杨林。为了让胡杨林生长得旺盛,南方人每隔一天,就浇一次水;而北方人则不一样,除在胡杨刚刚栽下去的时候,每天来浇水外,其他时候,则是每天来晃悠晃悠。一年后,南方人所栽的胡杨长势特别旺盛,而北方人所栽的胡杨则长得异常萧瑟。于是讥笑声如潮水般向北方人涌来,北方人默默无语。又过了一年,天气异常干燥,整整五个月没下一点雨,南方人原本那些长势旺盛的胡杨林随着天气的干燥而默默的枯黄,部分的已枯死;而北方人那一片胡杨林,虽然也呈现出一片枯黄的色彩,但依然彰显着生命的顽强。原来,树要昂然地生活在复杂的自然界中,不能长久地依靠外力的帮助——如果你常给它浇水,它的根就不会向泥土深处拓展,这样它就经不起风雨。
一、预设,要为学生的“生成”腾挪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实效、高效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误清醒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过去我们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往往不能考虑学生的想法,更不能顾及学生个性的特征和心理感受,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备课”误解为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教案的再现,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精神,违背了教育的主旨。新的时期,新的世纪,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的高度来权衡教学过程,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水平、态度情感的现状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生本、生生的交流而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预设,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从而为学生的精彩生成腾挪空间。
二、交流,要为学生的“犯错”做好准备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且不说,失败过后是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说:经历失败,尝试失败,定会为人们产生独特的心理,定会为人们留下宝贵的经验。心理学家盖耶也曾说过:“谁不去考虑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谁将会错过最富于成效的教育契机。”是呀,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错误、失败是正确、成功的先导,是通向成功、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必然现象。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因为这首诗从头至尾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京口、瓜洲、钟山、明月、春风、江边;更何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名句,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如果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抒情诗或借物言志的诗,定会让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蕴涵的情?如何“纠正”学生对文本已有的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诗中的文眼——“还”字来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京口”与“瓜洲”两地之间只隔一河,“钟山”与“家乡”只隔几座山,诗人离家如此之近,回家之容易,完全可以很快地回家,为何还写“明月何时照我还?”接着,再点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间之久,为什么不回家。
三、拓展,要为学生的“升华”搭建舞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后拓展,则做得明显不足,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业习得,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较多地关注学生练习量的多寡,而较少考虑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升华、人生观的构建。或许正是由于对课后拓展有效性的忽略,才产生种种的不完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后拓展,为学生思想的升华搭建舞台。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感知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何做呢?学生说倡议,说宣传,说从身边做起……这种种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要付诸实践,为了学生真实地感受实践与课本上得来认识的差异,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让他们自己看看实践后的效果。
可见,生命的成长需要一个自我的空间。综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何常没有这种现象呀,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吃不饱”“穿不暖”,就开始精雕细琢,反复咀嚼……虽然,学生在他的教导之下,长势喜人,但却经不起风雨。为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空间,让其在“风雨”中历练。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建乐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