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
2011-12-29刘金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课堂有效性就是学生通过老师单位时间内教学后,能有具体的进步和斩获。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科学,相对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给数学课堂以魅力无穷、充满活力的空间,从而让同学们积极感受到数学的美和神奇。于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那么,具体怎样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教师要设置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出或阐述学习内容,还可以让他们找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实例,如此才能让同学们乐于接受。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疑问,数学老师要从多方面思考,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时,笔者先问:“大家说为什么一张A4纸能完全对折起来?如果随意撕下一角,还能完全对折吗?为什么?”如此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设问,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加深了印象,让大家充分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意义。如此以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教学,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集中注意力,开始主动去研究和引申数学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动手,让学生掌握技能
小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较弱,教师应指引他们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学习实践,让他们通过测量、观察、拼摆、作图、实验等数学实践过程来发散思维,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规律并掌握数学技能。比如:学习比较枯燥的概念课“三角形的认识”内容时,笔者让同学们自己先画三角形,再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有的说:“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这时我引导说:“有没有同学能画出三条线段组成的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大家纷纷动手,于是有人画出不相交的三个线段,伪命题被攻破。这时我诱导大家思考,三条线段怎样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图穷匕见,定义被升华出来:“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树立信心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包含了很多枯燥无味的定理和计算,而同学们的领悟能力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道题,有的同学们可能很快就能掌握解题技巧,有的同学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这时老师再不及时帮助他们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对学习丢掉兴趣、丧失信心,久而久之,将无法挽回。
我班某女生,数学基础薄弱,又脸皮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问她懂了吗,她只点头,交来的作业一塌糊涂。于是我就找她谈了几次话,并单独给她设计适合的基础性作业,要求她牢牢把握基础,一步步独立完成作业,让她逐渐认识到数学也不是那么难,慢慢地掌握了基础,逐渐对数学产生了自信,成绩得到彻底改善。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乐学好学
教师要设法化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紧张情绪,对同学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善用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唯有鼓励和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让学生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譬如,如果学困生能准时自主完成作业,老师奖励“进步小红旗”。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奖励,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就会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进入乐学、好学的境界。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有实际意义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积极动手掌握技能,循序渐进引导学习树立信心,积极评价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最终成功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