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1-12-29陈述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毋庸置疑,小学美术课堂是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的课堂上首先是进行美术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在长期的美术教学中我发现美术课堂上常常有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小机会,在我利用这些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的同时,不但没有影响学生在美术专业上的学习,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掌握。
一、学科的渗透教学是教育的需求
美术教育和德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建立相对专业而独立的学科是必须的,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但是各门学科不能因为自己自立门户而孤立起来,在培养人这样一个大教育背景下,各门学科应该又是一个整体,学科之间有交叉是必然的。尤其是美术和德育这两个学科,在所有的专业学科中可能美术和德育这两门对生活的涉及面最为广泛,它们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我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一门专业学科的课堂上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地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不但可行,有时是必须的,它不但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还弥补了分科教学的不足,因为各种素养在人身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对“教育营养”从开始需求到最终吸收都是从整体层面出发的。分科教学的出现只是为了更方便、更有效地培养人而对教育教学进行的“切割”。所以不同学科之间及时地进行交叉渗透可对分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二、渗透教学JC6YKkppEq1JFBkgHOV2aw==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德育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厚德载物”,我们的祖先早就把一个人的品德放到了一个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位置。在教育中它占据着灵魂的地位,它渗透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似乎又是最空泛的,德育又必须依附在其他活动和内容上,抽取和剥离了外在形式的德育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的德育会因为“空”“大”而让人感到味同嚼蜡,甚至还让人觉得“假”,惹人反感。而美术课堂虽然也有它与德育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与德育不同的地方是,美术课上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学生对此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几乎没有对美术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能利用这一点,用美术课上的时间“顺手牵羊”地插入品德教育。这样的品德教育化整为零,变枯燥为有趣,正如“润物细无声”,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渗透交叉教学对美育的促进功用
美术是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门课程,它色彩艳丽,形式多样,但美术也有令人觉得枯燥无味的地方,在美术课上形成一定的创造美的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目的,而形成稳定的技能则需要不懈的训练,要想得到精湛的技能更要通过大量枯燥无味的反复练习。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会慢慢变得不喜欢美术,但利用德育中的情感教育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美术作品中本来就饱含了亲情、爱情、乡情、爱国情等一系列情感,如果能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一下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技法训练上带来无穷的动力,促进学生的技能形成。比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训练,那便是有关人物的绘画,要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写生、素描或速写,学生练习时间一长就觉得不耐烦,学习的兴致也不高,因此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注意渗透亲情和感恩教育,这样便能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学生画得十分的投入,学习的技能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快速提高。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让我们避开各独立学科的短处,发挥它们的长处,使得学科之间能够互补。它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让课堂充满激情,学生能在不经意间得到教育和锻炼,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运用时仍然要注意因势利导、见机行事,不能够生搬硬套、喧宾夺主,为了渗透而渗透。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