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2011-12-29杜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美术;多媒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能及时、直观、生动地把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展示在学生眼前,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笔者总结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欣赏活动──拉近距离,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美术欣赏是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与实用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忽视对于审美意识及鉴赏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课本中的欣赏部分大多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或是即使上也只是就画(作品)论画作蜻蜓点水式的涉猎,以至初中同学不知徐悲鸿为何人,甚至不了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哪国作品。这里固然有个别学校条件较差,无法提供完成欣赏任务所必需的设施及资料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观念的问题。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则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鉴赏美的能力的高度去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欣赏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徜徉。如二十世纪的外国,这一时期被美术评论家称为“精品与垃圾并存的年代”,其作品的艺术形式与以前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首先我在导入部分出示了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让同学比较其异同。一幅是委拉斯开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一幅是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这两幅画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他们都认为《教皇英诺森十世》逼真,而《亚维农少女》同学们看到的似乎只有一些块面分割,画面重叠、交错。同学们觉得很奇怪,在这一课题的欣赏中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一画一议的方式,而是让同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局势的分析中得出二十世纪绘画可能会出现的状况。这五十年,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动荡与冲击,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我通过多媒体向同学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风云图,并说明了这些环境不可避免地对敏感而脆弱的艺术家造成的影响,并出示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这份发自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冲击。在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我将背景音乐设定为飞机的轰鸣,炸弹的呼啸,战马的嘶叫,并将画面不断由近及远,快速切换,从而造成视觉与听觉上的强大冲击。而在欣赏珂勒惠友的《面包》时,背景音乐则换成了中国二胡名曲《江河水》,这样的欣赏无需太多的表白,同样给学生以心灵的强烈震撼,以至于下课时他们还坐在座位上久久地沉默着不愿离去。
  二、技能传授──直接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技能传授被人们称为技术活动的学习,为此笔者在技能传授中力求“授之以渔”,如学习《漫画头像》一课(初中美术第二册)时,我利用投影媒体辅助教学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首先在明胶片上画出所需表现的物像的明暗关系,有意识地强化边线及黑白灰的关系,排线也较稀疏,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我将画好的投影片投放在钉有白纸的画板上,让同学们看这一步重点刻画的对象以及表现程度。接下来直接在上面画淡彩。第三步我充分利用投影媒体的优势,先关掉投影,让同学看色彩效果,得出结论一:这些色彩似乎只是一些颜色的组合,物像结构比较松散,再打开投影仪,得出结论二:物像结构清晰,色彩明确地表现了物体的色彩倾向,进而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三:铅笔淡彩是将明暗与色彩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在画面上,形是画的骨骼,色彩是画的身血肉,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一结论是学生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自己得出的,这一恍然中的“大悟”似乎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尝试创作──开阔思维,体验感情心灵的自由
  我认为,没有创作活动的介入,美术教学活动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而要让同学进行创作,首先要揭开“创作活动”的神秘面纱。如我在上《文学插图创作》一课(初中美术第六册)时,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1.精心设计导入部分,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
  我在导入部分以创作柳宗元的《江雪》插图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出示古诗,让同学齐读。
  (2)请同学分析诗的内容,留意诗中描写的对象(山、径、舟、翁、江)并逐一闪动指示。
  (3)请同学闭目想象画面中对象的位置。
  (4)用滚轴形式出示范作《江雪图》。
  此时说明,这便是根据诗意创作的插图,自然进入新课。
  2.授课部分要言不烦,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接下来的知识点拨让同学通过自学了解插图的定义,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形象有曲线运动,东郭先生的插图出示引起了同学的探求欲望,这说明了插图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插图创作方法这只球我则一脚踢给了同学,让他们通过回忆《江雪图》的创作过程整理出创作的步骤,很快,一读二思三构图四描绘被同学较为完整地表述出来,哦,原来这就是插图,它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大佛”。
  3.佳作赏析,体验插图艺术美感
  在这一程序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的优势,成功地营造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氛围:由上而下出示插图,而与之相配的诗句则从左右两边移出,而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图也在优美的配乐朗诵中被演绎得绘声绘色,使人仿佛置身于细雨迷蒙的江南水乡。
  参考文献:
  张增荣,辛显铭.教育技术概论、教育传播学、电化教学管理.江苏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