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学生主体作用 追求课堂有效教学

2011-12-29陶文嘻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课改,课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明明觉得挺好的教学设计,怎么效果就是不好呢?”同事们常发出这样的感叹。笔者也深感其“惑”。细细想之,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然而,当我们冷静地一次又一次地反思,浮华逐渐散去,看到的仍是一线教师的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穿新鞋走老路”,很多数学课堂教学仍然呈现出单调、枯燥、乏味与压抑的状态,折射出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那么,如何让40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关键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立足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无论教学改到哪里,“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立足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一:《圆的周长》教学片断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的什么有关呢?
  课件演示:出现直径是2厘米、2.5厘米、3厘米的三个圆。
  师:观察一下,在这三个圆中,哪个圆的周长最短?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自己手中的几个不同的圆,哪个圆的周长最短?哪个圆的周长最长?
  学生观察、分析。
  师:这说明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填表。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数据。
  学生汇报。
  师:那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圆的周长都是其直径的3倍多一些。(屏幕显示这句话)
  师:这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本案例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突出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圆的周长及圆周率的研究过程中去,通过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圆周率的含义,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二、联系生活,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倡导数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二:如教学“打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实践题
  六(4)班48人去参观温州动物园,门票每人25元,5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以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元?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能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使数学知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倡导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组合作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案例三:《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片断
  师:你们手中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生:1立方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相互合作,将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排一排。注意:摆好后,请记下它的体积、长、宽和高。最后,借助你们的记录,大家互相讨论,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交流一下你们的结果。
  学生交流想法……
  师:同学们都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想一想,它们各自的长、宽和高与体积有关系吗?
  学生发现所摆长方体的体积都是长与宽以及高相乘的积。
  ……
  在本案例中,自始至终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小组合作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最终使学生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一公式。这样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学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自主合作、自主讨论、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突破传统,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的过程。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组织教学,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越教学生越“头疼”,并最终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统一步骤、统一分析思路、统一解答方法等同步前进的教学方法,这样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因此会出现多种解法。有对也有错,但这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当作“裁判员”,而是要让这些学生分别说想法、说解题思路,让学生自己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步明确解题思路。整个过程,教师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与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凸现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课堂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只能在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成长、提高,伴随课程改革而上下求索。
  (作者单位 浙江省泰顺县下洪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