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2011-12-29唐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片段一:
(出示两根铅笔,其中一端包住。)
师:哪根铅笔长?
把学生分成两组,提供两种长度不一的小棒,通过摆小棒来比较哪根铅笔长。
要求:一组请一个代表上台摆,另一组的同学把头伏在桌上不许看。
每组请一个代表上台摆。
汇报:一组是3根,另一组是2根。
讨论:哪根铅笔长?
得出结论:长度是3根小棒的这一组长。
全班一起看,重新摆一次。
(这时学生马上发现问题所在,都认为不公平。)
教师出示这两根铅笔,让学生比较哪根铅笔长。(一样长。)
提问:为什么一样长的铅笔,摆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让学生发现,两根一样长的铅笔,用不同标准的物体去测量,结果就会不同。)
片段二: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们的桌子有多长?用什么办法量?
学生演示。(有用尺子的:3把尺子长;有用书本的:3本书长;有用手臂的:2只手臂长;有用铅笔的:4支铅笔长……)
师:老师所在的学校准备定做这样的桌子,请你打个电话告诉厂家,做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学着打电话。
师:如果你是老板,课桌到底有多长,你听明白了吗?
片段三:
1.认识1厘米。
师:尺子上0~1是1厘米,1~2是1厘米。找一找尺子上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
2.比较1厘米。
师:比一比长的尺子跟短的尺子上的1厘米。有什么发现?
3.讨论1厘米。
跟同桌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
4.感受1厘米。
师:比划一下,把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放进两个手指中间。
师:同桌看看正方体,闭上眼睛想象,记住1厘米。
5.撕1厘米。
师:拿出一张纸条,凭眼力撕出1厘米的长度。
生动手撕。
师:用尺子量一量,你撕出的纸条跟1厘米比一比,怎么样?
师:请你再撕出1厘米。
生再撕一次。
师:量一量,是不是比第一次好?
(这时,大部分学生撕出来的都很接近1厘米。)
6.认识10厘米。
师:把刚才撕下来的重新拼上去。仔细看看这张小纸条,估计大约有几厘米?
生估计。
师:量一量。(得出结论:10厘米。)看一看10厘米有多长?
7.认识几十厘米。
师:请你把这张纸条拼好,移到桌子的左上角。估计一下,课桌大约是多少厘米?
……
思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处于思维激活状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教学氛围中,并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