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写”
2011-12-29余晓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分析课文重难点上。课堂上要么老师讲,要么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诚然,语文的知识点多,字、词、句、段、篇,样样都不能忽略,这就使每堂语文课都非常宝贵。有些阅读课,学生偶尔动动手,也只是写写笔记,标标符号。这是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重要原因。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像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
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应经常将写的训练贯穿在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强化语言运用,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其实,在阅读课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给学生写。让学生准备一个上语文课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非常必要。那上阅读课该写些什么呢?
一、随意性的“乱写”
记生字时,让他们把易错的字写写,多少不限,一个、两个都行;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简笔画画一画,如《林海》中秦岭的险峻、大兴安岭的温柔,讲十句不如画一幅图。教师可提一个问题,让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写出来,老师巡视检查,可以避免有的学生上课时“人在曹营心在汉”。
二、概括
概括性的练习是语言表达训练的重要形式。学了一篇课文,让学生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用简短的句子把它写出来,不仅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还能促进学生立意、构思作文等能力的提高。学生练习概括需要老师教给方法。例如概括段意,写人写事的,可以用“谁干什么”;写物的,可以用“谁怎么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课题入手,也可以从重点段入手,有些记叙文可以从“六要素”入手,也可以从练习概括入手。
三、补充
出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要抓住这些简略或空白外进行补充练习。
四、更改
通过将原文句段进行更改,使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让学生自由更改,然后进行比较。学生更改后有“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得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等句式,但通过比较后,学生们都认为还是原文的表达方式最好。
五、扩展
围绕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训练,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如《渔夫的故事》中,可以让学生围绕故事的结尾展开想象:老太婆回到以前的苦日子后……让学生写一写,达到以写促读的目的。
六、质疑
阅读教学中,我们提倡课前预习要质疑,有些问题可以用问号表示,就可以直接标在书上;有些问题无法用问号标出的,就要列在练习本上;另外,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学生可能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然而又无法用问号表达清楚的,就可以将问题列在本子上,通过老师讲、同学讨论、自己领悟、查资料等方式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有疑而问”,养成随时留意问题的习惯,并能想出办法解决。
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