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让课堂绽放光彩

2011-12-29相海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生成,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使课堂浪花闪烁,高潮迭起。然而,课堂的生成现象,相对于“预设”或“教案”,它具有丰富性、复杂性、突发性、多变性等种种特点,如何利用课堂的动态资源,巧妙生成,让课堂绽放光彩,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利用教师资源,巧妙生成
  案例:《春联》(苏教版第七册)
  (出示文中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师:谁喜欢这幅春联?
  (全班只有两名学生举手)
  师:(一愣后恢复平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幅春联。
  (师抑扬顿挫地朗读春联,生一边聆听,一边遐想。)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小草发芽了,绿绿的。
  生:我看见杏花开了,红红的。
  生:我好像闻到杏花的芳香,看见蜜蜂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
  师:想不想看一看这样的美景?
  (播放动画:碧绿的芳草地,飘逸的杏花雨,蓝天白云,小鸟依依。配上抒情的音乐,动情的朗读,学生个个入了迷。)
  师:现在,请喜欢的同学再来读读这副春联。
  (全班同学“刷”地站起身,美美地朗读起来。)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自身也是课堂中的有效资源。在以上教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激情,抓住浓缩的文学作品与丰富生活实际的连接点,恰到好处地用提示点拨,用语言传情,用画面铺垫,用音乐渲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满怀,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了学习语文的愉悦,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插上了快乐的翅膀,使课堂充满了灵气。
  二、关注学生资源,引导生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他们的知识基础、实践经验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课堂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因势利导,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
  案例:《秋游》(苏教版第三册)
  (课前准备:带学生到野外走走,看看)
  (出示句子: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生自由读)
  生:我知道秋天到了,稻子、高粱、棉花都成熟了。
  生:我觉得秋天的田野色彩很美,我是从“黄、红、白”这三个词中感受到的。
  生:秋天的田野本来很美,但我认为作者写得不够美。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他。)
  师:为什么这样说?你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一些吗?
  生:课文只用了“黄、红、白”三个词描写地里的庄稼,可是,稻子黄得怎么样,高粱红得怎么样,棉花白得怎么样,书上没有讲清楚,所以我认为写得不美。
  师: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出了疑问,也读出了自己的想法。你能说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吗?
  生: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铺了一地的金子;高粱黄了,像一个个点燃的火把;棉花白了,像蓝天上的朵朵白云。(师板书)
  师:同学们,他这样说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说的句子美呢?
  生:他这样一说,我好像真看到田野的景色了。
  生:我知道秋天的稻子、高粱、棉花是什么样子的了。
  生:他的句子是比喻句。
  师:你能像这样说说吗?
  生:农田里,稻子黄了,像金色的海洋;高粱黄了,像喝醉了酒;棉花白了,像一朵朵洁白的雪花。
  生:……
  师:秋天的田野是多么美丽,我想秋天的花园、果园会更美丽。同学们,你能像刚才那样介绍一下它们吗?
  生:……
  以上教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敢于向教材说“不”,指出文中的句子不够美,不够具体,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认识使封闭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开放。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如何处理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一资源,一个“为什么这样说”给了学生机会,也使其他学生明白了什么叫说具体、怎样说具体,并由此拓展开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新课改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更关注文本,更关注学生。关注了文本,才能使生成不游离于目标之外,不偏离文本之“根”;关注了学生,才能使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把握生成,让课堂在生成中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