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唤醒学
2011-12-29朱小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摘 要:情感是一篇作文的灵魂,是教师教文的灵魂,是学生学文的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只有真正触动情感的语文课才能带给学生精神的愉悦、美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才能带给他们长远的影响。
关键词:作文教学;情感;新课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思维和情感震撼中领会作者的思想蕴涵。课标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情感又是连接着教材、老师、学生的一条纽带。可见,语文课堂应该追求文本、作者、教者、学生之间的多的情感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在语文教育中,营造情感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拨动学生的情弦,使他们在情感的激流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
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情感的重视,往往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还没有注意到课堂本身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价值。对于教学中情感的激发、引导和运用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对这些误区进行反思,我认为上述问题的原因也许是教学中缺乏真情和智慧的联结和融合,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必经过程,也不能用一种生态的、生成的、辨证的课程理念来感悟情感、调动情感和激发情感。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激荡着浪漫的诗意,充盈着浓郁的情感,拨旺学生生命之火呢?
一、在品味语言中感悟情感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总是在刻画人物时,就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时,如果能以教材为本,凭借教材,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情感体验,并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这无疑将使我们的课堂彰显语文的魅力。因此,要带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外表在情感的世界里走个来回,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细细品味,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句子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使学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此刻,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学生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了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有位教师在上《掌声》一课时,抓住了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英子的两个重点句以及句子中的重点词“低”“慢吞吞”等让学生去体会,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接触,体会到了“她非常害怕。”“因为同学们是一齐看过来,所以她非常紧张。”“她怕上去被别人笑,因为她的脚是残疾的,走路的姿势很难看,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等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确定学生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悟,并且这种感悟在与文本不断地交流中变得更加强烈了。他们在与文本语言的碰撞中渐渐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走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
二、在创设情境中激发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课堂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然而很多时候,课堂被我们异化了,课堂没有了生活的情趣,以至于学生不喜欢语文,害怕语文。我们把自己的母语教得连孩子都不感兴趣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优美的参与情境,把学生引进一个个生活化的课堂,把语文课堂演绎成富有情趣的生活而不是说教的舞台。
有位教师执教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一课,回顾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雄伟景观”到“不辞而别”的变化过程,表现了人们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使悲剧不再重演的决心。为了拓展学生的感悟空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总结课文时,该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的情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一步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用简笔画分别画出昔日瀑布的“雄伟景观”和今日瀑布的“奄奄一息”。第二步是分别选出两幅最佳简笔画作品,展示上墙,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说一说往日的瀑布和今日的瀑布分别是什么样子。第三步是让学生分组扮演各国游人,面对两幅画面,谈一谈自己看到瀑布的今昔变化后有哪些感触。学生不但简笔画画得生动形象,表演时生动形象,而且自己的感受谈的深刻而有启发性。从往日瀑布的雄伟壮观,到瀑布不辞而别的原因,直至今后如何吸取教训,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一层紧扣一层,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见优美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潜伏的情感,使课堂焕发迷人的光彩。
三、在动情评价中交融情感
钟启泉教授曾这样指出:“教学是教师在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中,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和学力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当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评价引导有机融合的时候,课堂便成了一个“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师源自内心、讲求策略的评价指引下,师生双方的精神得以唤醒,情感得以共鸣,视野得以融合,潜能得以显发,思维得以共振,内心得以联通。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上《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动情评价使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有着春风化雨般的诗意,引领着学生在课堂中诗意栖居。上课伊始,孙老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前画树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画。在同学们都画完后,孙老师这样评价:“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吗?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在课接近尾声时,孙老师又动情地总结评价:“叶美,是因为有树;树美,是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美,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在这个片段中,老师面对学生笔下五彩斑斓的树叶,动情的评价,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课堂上弥漫着与课文相通的浓郁的散文气息。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文章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老师的结语评价,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令学生回味无穷,又使整堂课气韵贯通,浑然一体。
四、在深情朗读中升华情感
“文中自有情在,读中自能悟情。”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这样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语言所传递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的情感美。同时,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体会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发掘情感美吧。因为只有融合了情感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才会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