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儿童的方式来发展语文情感

2011-12-29蒋红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现行的课堂情感教育似乎特别重视让孩子流泪,老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营造着“伤”场、一种感动自己也感动孩子的场,似乎孩子流泪了,情感就得到了升华,心灵就得到了净化,对文本的感受就会更深一层。然而不是所有的感情孩子都能承受,对于童年期的孩子,课堂中也有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暂时不能对孩子说,也无需对孩子说,“未经省察的情感是没有价值的”。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省察孩子的情感世界,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发展他们的情感。毕竟他们是天生的乐观派,未来的美好憧憬正渐次向他们展开。因此走煽情路线的文本解读应该废止,“不流泪”的课堂也“美丽”。
  一、有效方略:以儿童的方式来体验人情世态,发展“单纯”的语文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对于文本中展示的人生苦难,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获得深切的体验,但是我们更应该准确地把握教材,理解教材编者用心,处理教材时应从教材本身出发。如《桂花雨》一文中台湾作家琦君主要回忆了桂花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无限快乐,桂花雨是琦君幸福而快乐的童年象征。可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对文本的体悟出现了误差,情不自禁地去叙述琦君的一生,叙述她对故土的思念,而学生也在教师深情的叙说中潸然泪下。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文本时我们会发现《桂花雨》的基调并不是伤感的,可是很多老师仍从习惯性思维出发,固执地认为凡思念必要体现伤感,凡壮举必要体现悲壮,于是情感泛滥,泪水横流,甜蜜的思念变成了悲伤的怀想。
  要破解这一教学魔咒,教师就必须引导自己与文本对话,与儿童的经验世界进行对话。现代接受美学指出,从性质上说读者的阅读体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阅读对象的体验:二是对自我的体验。对于老师的阅读而言,我们不能凭着一种本能去“应试解读”,而应在体悟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自己与文本对话,不断发现、审视文本,同时也不要忘记与儿童的经验世界进行对话,从而凝成个体崭新的意义,发展自己的情感。给学生时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年龄增长、阅历增长的过程中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而现在就让他们体味“单纯”的快乐吧!
  二、关键内核:以儿童的方式来解读“相似情境”,发展本我的语文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当然也钦佩老师充满情感的诱导,(注意是诱导而非引导),声泪俱下的表白,但课堂不是老师自我表演的舞台,儿童更需无必要迎合教师的情感。如果教师的解释把儿童引向了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如果教师的表演对儿童形成了有力的情感强制。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过度的教学强制,是一种过分的塑造。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视界融合的平台,让学生在自身的经验世界和文本意蕴世界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世界,动情、入理地与文本中的人物交流,积极能动地参与和重建。
  师:作者爱桂花,所以在台湾一闻到桂花飘香,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所以(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着写几句话,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学生1:月饼还是故乡的甜。
  学生2:溪水还是故乡的清。
  学生3:茶还是故乡的浓。
  语文的指向不再停留在功利的层面上,而是老师用心灵去沟通心灵,用情感去疏通情感,用思维去发掘思维,学生本我情感的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三、终极指向:以儿童的方式来重构“个体前见”,发展真性的语文情感
  对文章的理解,要与当下的生活相融,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只有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焕发新的活力,也才能被理解继承和发扬光大。语文课程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学生的体验与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成为读者的文化价值诉求,最终形成自我的价值体系。因此,教育者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思想平台,让他们独立的思考、自主的选择,而不是将我们的情感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我们的选择强加给学生。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情真意切,许多思想的火花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但却没有任何强制接受的压迫感,不过是教师的“姑妄说之”,学生也“姑妄听之”,在毫不经意之间实现了思想的交流、沟通与碰撞。同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建构起自我意义,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优化自我主体品质,完善自我,实现学生的真实成长,这应该是较为理想的教育境界。
  师:最后让咱们走出这让琦君永生难忘的桂花雨,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喜欢上了这位作者,因为他非常爱自己的故乡,他对故乡的回忆是甜蜜的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学完这篇课文,我也想作者那样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家乡,还有自己童年一些难忘的事,即使以后走得再远,因为有这些甜蜜的往事,也会感到幸福的。
  生:我要像作者那样有爱心,她爱故乡的一草一木。
  师:是呀,一草一木总关相思之情。
  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一切理解也都是理解者自我精神的扩充、自我意义的丰富。所以即使孩子不流泪,我们的课堂也是美丽的,我们就可以培养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意义的独特的“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