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中学语文
2011-12-29李小丫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是新课程对语文学习方式的要求。因此必须让语文教学动起来,才能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解放,让学生真正“享受语文、享受学习”。
一、让文本动起来
1.要向学生生活开放,走近文本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生活中的感性会带来思维的形象性,接近文本,让文本活起来,将文字变成景物、图片、音响,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课前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到郊外、到田间、到小院去看秋景、尝秋果、闻秋香、听秋声、品秋韵,既可以欣赏秋天的丰收景象,感受秋天的喜悦,又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兴趣。
2.必须走近文本
多读、多思、多议、让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变成活动的场景,给人以动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易于接收,乐于接受。(1)让文脉牵动出美,文脉即文章的线索,找准了线索会采到一串串珍珠。本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中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缀起来,从整体上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如果找准了文脉“秋雨”,则会在学生面前出现一幅秋景图,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2)让文眼闪动出美。如“趁你没留意”一个“趁”字,写出了秋雨的神韵——善解人意;“轻轻地”“在不经意间”写出了秋雨的柔情——温柔、细腻。再如“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一个“勾”字,传神地再现了小朋友的动作神情,让人仿佛置身于浓浓的香味之中。这就有让人如临其境有垂涎之感。学生能不置身于课文中吗?(3)让文句跳动出美。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黄色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橙红的果树、七彩的菊花仙子”,此其垂涎三尺之味美;“轻轻地”“争着要人们去摘”“吹起金色的小喇叭”此其婉转之音美;“清凉与温柔”“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此其可亲可敬之情美。这样,让一个个文字变了“色、香、味”俱全之餐,“声、情、境”并茂之剧。
3.向生活延伸,走出文本
学习即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课堂教学是有限的,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老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建构新文本,生成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摸一摸银杏树,尝一尝柑橘味……也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听听,秋的声音》《天净沙·秋》,让生活知识融进语文知识之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
二、让课堂动起来
课程生活化的现实离不开课堂教学过程,生动的课堂如同生动的舞台,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解说、深情的朗读、生动的肢体语言,学生天真的问答,繁杂的议论,可掬的憨态,都会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师善于“传情”,学生则会“探情”。当老师动起来后,就会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秋天的雨》中教学难点“人格化、艺术化的语言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教”动起来,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体验尊重,通过交流分离彼此思考见解和知识,学习中,“学”动起来,探究体会文脉之美,合作品味文眼之美,自主学习欣赏文句之美,从而达到共识、共言、共进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才会动起来,因此应从“听、读、说、写”四个方面关注学生个体化入手。让学生自主分离语文学习之乐,“听”可以是静静地闭着眼享受,可以好奇地瞪大眼聆听,可以是摇头晃脑地品味。“读”语文,语字在前,这就说明读的重要性。朗读、默读、齐声读、美读、选读、情景读,在变化中读出情感,读出意味,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说”“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让学生说秋风秋雨、话秋果秋草、道秋韵秋味。“写”是表达的最终表达形式,“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调动了学生的情,会让学生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接着再现情境,拓展情境,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子续写。
动的文本,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动的课堂,换来了学生修改的张扬;动的学生,则会让学生创新的力度提高;那么“动”的语文教学定会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让学生的表现精彩不断!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阳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