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探索
2011-12-29张小峰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8期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小学体育当然更是基础之基础。小学体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重点,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能力不仅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体育学科;能力
一、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从以往乃至当前小学生体育能力,不难看出小学体育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
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
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的行为方式,拓宽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
1.提高小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生刚接触体育时,各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老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在水平一的教学中,重点是增加学生运动技能知识的储备
学生模仿学习的成分占绝大多数:学生干什么,应在什么时候干,在哪里干,怎么干,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的练习内容,等等,都由老师详细告知。同时老师还要细心帮助。
3.水平二、三的教学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
在水平二、三这个教学阶段,老师应精选知识内容,精心备课,把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实践与体育知识联系上提高学习效果。如科学的锻炼方法是:开始前要做准备活动,结束时要做整理活动。讲课时,可结合学生平时的上课讲,讲后,室外课验证,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其他学过的知识只要能在上课时运用,体育老师就应主动地使用,使学生慢慢地也会用。
四、培养小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
1.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自我养成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本上每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事有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它,则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事情,当事者却乐在其中,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不觉苦,不觉累,以它为荣。由此可见兴趣的厉害,因此,体育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形成对运动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具有自我养成运动习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例如,我在教学传接球时,采用游戏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抢断球游戏,然后请学生自议体会到的动作技术和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增强体育练习的效果。
3.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能力
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一定是随着练习的次数而增加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呈波浪式递进过程,如果盲目地认为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其实是增加了学生的练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教育的科学性原则,要让苦练和巧练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锻炼。如我在教200米跑时,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跑完一组又跑一组,学生很快就会反感,于是我就把每次跑的人分成二到三组,每组相隔一定的间距做追逐跑的游戏,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调动上来了,你追我赶,效果非常明显。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在练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质与量都有很大的差别,因为自我评价意识在技术掌握的过程中起着信息综合分析器的作用,它对众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分析、纠正、选择并确定下一步的具体行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5.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
学生通过互相交往,增强了彼此间的情感,也增强了道德品质的锤炼,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例如,打篮球、踢足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有利于培养凝聚力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互相之间有些不顺心的事,也会向好友诉说,从而减轻并消除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使心理处于平衡,保证了心理健康。体育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往,有利于增强互相之间的学习机会,使同学间可以扬长避短,学习别人的经验。体育课上的活动是学生交流、娱乐、休息、调节的良方,是一种精神生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结论
1.小学是人一生接受学校教育最为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小学体育在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并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更应考虑其长时期坚持有效的体育锻炼和健身习惯。因此强化小学生体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意义。
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培养学生终身从事锻炼的能力和态度,过健康生活。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动精神,以提高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是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3.体育能力的提高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是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终身受益的需要;是增强全民体育意识和人口素质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充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把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个性发展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小学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德全.现代教育评价.西南师范大学,1998.
[3]毛振明.析“体育学科能力”及培养[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