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期刊市场的几种现象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1期

  其实早在2010年9月底,看到一些非官方的统计数据时,熟悉期刊的人就会明白,2010年的期刊市场与2009年相比仍是雾里看花,大量的试刊号、改刊号、特刊号出现在读者的眼中。回顾2010年,国家对期刊的监管力度逐步加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很多期刊的不规范行为,但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仅仅从各地零售报刊亭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杂志仍然在打“擦边球”。
  首先,我们把2010年9月底的数据简单统计一下,需要说明的是,这仅是我们从几个选取的零售报刊亭所得到的数据,当时已经掌握的数据是这样的:试刊10种,创刊80种,改刊37种,停刊10种,纪念刊、特刊、专刊40种。而这个数字在11月底又升高了很多,因为这仅仅是个人的非官方统计,所以不但有局限更受条件的限制,并且到笔者截稿时,详细的数据还未全部统计上来。
  我们仅以手上掌握的数据,把2010年的杂志进行简单地分析。2010年的期刊市场呈现出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种是停刊(休刊)杂志不断增多。由于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的管理力度和期刊市场不景气双因素的影响,2010年市面上“消失”的杂志比2009年有所增加。其实早在2009年底时就有十几家杂志不再出现,到了2010年11月更有几十家杂志没有了踪影,有的号称是月刊,但是几个月不再出了;有的自称是双月刊,但第四期就没有见过;季刊更不用说了。有时我们也奇怪了,为什么总有这样不正常现象不时出现,作为读者我们如何知道哪些杂志合法哪些不合法呢?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确实无法得知哪家杂志是否真的倒闭了,还是“改头换面”了,于是我们就只能参照对比2011年与2010年的邮政征订目录以及北京或者各地方的邮政发行目录,还有一些大型图书馆的馆配的大目录,从对比上“查找”一些“出现”与“消失”杂志的踪迹,发现还有哪些杂志依然“健在”。
  第二种现象是特刊、专刊、纪念刊的大量出现,这是由于2009年、2010年这种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年份连在一起,因此,这个杂志创刊10年,那个杂志建刊9年,这家创办15年,那家创刊一周年纷至沓来,到2010年11月底就已有近60种之多,平均每个月都有很多种出现。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大型活动(赛事)出现,2010年又赶上了世博会和亚运会举办。据目前统计,此类以纪念庆祝大型活动的特刊、专刊杂志就有几十种,但此类杂志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有的数据不是特别准确。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杂志的目录页都表示该杂志是组委会特供的,但收集此类杂志放在一起参照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是有意为之,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并不清楚也无从判断“真伪”。当然有关舟曲地震的专刊也有多种,与两年前汶川地震时几十种时不能比较,而且这次大都在新闻类的杂志上报道,而不像当年几十种几乎同时面世。还有一类就是朝鲜战争胜利60年,亚运会开幕等等,这些除了一些著名的新闻时政类的杂志之外,并没有过多的新意与精彩之处,但也为中国当前的杂志史留下了点滴资料。
  第三个现象就是电子期刊的数字化现象日益增多,为何这样说,现在我国的几大出版集团都表示说有自己集团出版的数字化杂志,而这数字化杂志就需要从各大出版集团推出的各种电子阅读器上去查阅,但是如果你真正看了阅读器上的有关期刊方面的文件夹时,你就会发现其实有关期刊的内容很少,并且不是连续的期刊,甚至有些期刊的内容并没有说明哪一年哪一期的,期刊与图书最大的区别就是动态性高、时效性强、有连续性,所以即使读者购买了阅读器,却没有办法去下载新期刊的内容。还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字杂志给读者提供的是国外的期刊,而引用国外期刊内容所涉及的各种版权工作,很多出版集团并不十分清楚,再往深层去说,一个集团下属的十几、甚至几十种杂志,要靠数字出版部门一个一个去接洽期刊数字版权是否现实,都是现在数字化杂志所面临的难题。
  第四种现象不仅仅是数据的落后,法规上的不健全、不完善,还有期刊研究机构的缺失、咨询机构的混乱,没有见过这两类机构真正拿出有真实数据的报告,更不见有咨询机构发出有说服力的有价值的真正报道。这也许对管理机构要求过于严厉,但我们作为期刊的业余研究者仅仅希望能够看到更权威的统计数据。
  2009年有人约稿题目是“60年的中国期刊市场变化”,当笔者准备着手应约时,发现在这方面中国的期刊研究还属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即使在近些年既没有详尽的市场调查数据和分析,更没有关于新型电子期刊的统计、报道和研究,笔者在平时与多所新闻传播院校所系中的教授、研究员接触时,他们也都在感慨此类数据的缺失,有时当学生们问起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汗颜。
  又到了新的一个十年的开始,希望可以在新的一年甚至新的十年中看到公正地、准确地记载过去十年乃至更多年份的期刊历史,这是业界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