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点摘要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3期

  郝振省:
  数字出版全媒体化特征日益鲜明,“大出版”趋势逐渐明朗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在《中国编辑》撰文预测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发展趋势,提出全媒体化特征日益鲜明,“大出版”趋势逐渐明朗。
  首先,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出版正以强大的力量消解着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着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分割的界限。对出版业最直接的推动,就是从狭义的“小”出版继续向信息时代的“大”出版转变,其内涵不断丰富,其产品不断创新,其技术不断进步。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内容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对图文、音频、视频等出版内容和出版形式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数字出版日益突出的表现为“全媒体化”,“一次制作、多元发布”逐渐成为主流。
  其次,作为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集大成者的数字出版,不仅受到数字技术提供商、内容供应商和新媒体公司等非公有资本的青睐,也得到了拥有内容资源优势的国有传统出版企业的高度重视,更为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内的重量级渠道运营商所看重。传统出版单位、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借助数字出版这一纽带,相互之间的联系及合作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他们并肩携手,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使数字出版的外延不断扩大,并开始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加速,可以进一步预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在实现多种媒体形式之间整合的同时,它与广播电视业、影视业等产业之间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通过不同行业的融合,有效地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出版”正在成为现实。
  
  李国庆:
  数字版权保护缺少中间环节
  
  《人民日报》刊登当当网首席执行官李国庆的文章,文章中说到:最近提得最多的是权利保护。我认为,首要问题是数字权益的交易很复杂,我们知道,传统图书有著作权的代理商、版权代理公司、出版商各个环节。而在数字版权经营中,从立法环节,到作者和出版商的数字传播权,都非常混乱,下一步怎么走?我认为,缺乏一个中间环节,不能让数字零售商跟单个作者博弈,这也不是互联网能够解决的问题。传统图书零售中,如果出版商明知道是盗版书,却还进货销售是违法的,要负连带责任。但这些年,很少有互联网公司因此承担责任。
  
  王小伟:
  畅销书运作是猎人式运作
  
  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王小伟在《中国出版》撰文提出:猎人与农夫,分别代表着畅销书与常销书这两种出版策略与出版模式。畅销书的运作更接近于猎人打猎,而常销书的运作更接近于农夫耕田。
  猎人式运作不利于出版社品质的提高和文化精神的培育,反而使出版和影视大众传媒一样,经意或者不经意间变成商业炒作的平台。最终,贴近时代,变成为时代所牵引;出版在文化教育上的追求,变成对时尚潮流的追逐;对读者阅读口味的引导变成了无奈的迁就。而常销书一贯有踏实的定力,一般不会汲汲于速成,也不会寄望于侥幸,反而容易在出版经营的专业范围内生产出符合出版企业自身特质的佳作。可以说,猎人解决的是短暂的生存问题(利润),而农夫解决了长远的发展问题(利润+品牌)。
  
  周蔚华:
  利用资本杠杆撬动出版产业发展
  
  在“资本时代与数字变革”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周蔚华提到: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利用资本杠杆来撬动产业发展、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已经成为国外出版产业屡试不败的法宝。我国强调要从出版大国走向出版强国,资本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字出版是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于一体的传播方式,资本不可或缺。没有资本的密集、没有海量的投入,就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也无法形成有价值的海量信息资源。同时,还要优化产业环境。树立大出版观念,重新界定出版主体。另外,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打击侵权盗版。
  
  孙庆国:
  什么会改变传统出版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产业研究员孙庆国在《出版商务周报》撰文说:什么会改变传统出版?
  1.电子书。目前,电子书的平台建设和传播方式已经逐渐成熟。对于出版社而言,能做的就是出好内容,将其交给最好的营销渠道进行销售。
  2.手机阅读。手机出版与阅读的商业模式也已经较为成熟,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的特点在于内容的碎片化,适合浏览和浅阅读,这与出版社当下的产品有所区别,这点是出版社在提供相关阅读内容时需要注意和创新的。
  3.专业出版——数据库营销模式。专业出版的数字化多以数据库的方式进行营销推广,这种模式对于规模性的要求较高,出版社在涉足这方面工作时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计算自己的赢利预期。
  4.博客、网站等自由发表模式。电子书是经过选择加工而发表的内容,那么自由发表模式就是未经选择加工的产品。这是一种“先出版、后过滤”的模式,将会对原有整个产业链产生巨大的影响。
  5.学生书包电子化。对于教辅教材的数字化问题,许多单位都在研发“学生电子书包”。但是问题在于这种方式的前期硬件投入较大,在刚刚完成义务教育普及的我国,由谁来对电子书包买单是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