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类图书出版市场的思考

2011-12-29何富生

出版参考 2011年3期

  想当初,文学类图书出版在我国图书市场所占的分量逐年在增长。但近年来,其市场占有量一直在下行,究其原因:
  一是近几年图书市场发展迅速,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图书琳琅满目,竞争相当激烈。相比创作周期比较长的文学类图书,被一些由于更新速度快,迎合读者需求的图书如健康类、励志类、经管类,不断挤占着原本属于文学类图书的市场。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读者的阅读兴趣逐渐偏向务实和功利。一些生活健康类、自我完善类图书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例如金融经济危机、房地产热、世界局势动荡危机的蔓延使得职场类、经管类和励志类图书大卖。三是新的阅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
  文学作品是大众的,反过来要为大众所服务。而当下的文学作品大都一味地迎合生活,不是活生生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得读者产生一定的错位。这种错位根本上的原因体现在创作、教育、评论和宣传等诸方面。一些作家追求个性化写作,却忽略了读者的需求,文学作品没有与时俱进,把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学进行混淆,没有体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文学批评更是对新的文学现象缺少关注,其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文学方框里等等。可以说,正是这种错位,造成或加速了文学与读者的疏离。
  而造成文学类图书市场萎缩的直接原因,则是文学类图书缺少优秀,缺少创意,缺少亮点。我们讲,“读者生活是文学作品原料的矿藏,这只是自然形态的,是粗糙的,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它们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文学类图书出精品,在于作家的严肃文学,而现有的图书市场缺少的是重量级的作品。仅存的是图书市场出现的青春文学、盗墓、职场小说、官场小说,娱乐消遣类图书占据着相当大的市场。
  这类娱乐型的文学作品由于模式简单,可模仿性强,创作周期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大量作家跟风创作,手法越来越简单、粗暴,作品的质量越来越低下,真正的网络化管理跟不上,以至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离人们的视觉越来越近,离人们的心灵越来越远。
  此外,除少数几家出版社外,许多文学类出版社为了迎合市场,投入大量精力转做健康类或经管类图书,放弃或减少推出文学类图书,这就使得原创文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下降。
  从2009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到2010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无论图书出版种类,还是订货码洋都比前几年大幅增长,创中国书业种类、订货码洋之顶端,而将文学类图书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文学类图书市场的走势,因此,要清醒地看到繁荣当前文学类作品任务的艰巨性。
  文学类图书要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力,最根本的是要重塑社会良好的文学氛围。建立和谐社会,就要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传统与当代有机结合,使其古为今有,洋为中用,扩大其影响力,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作者和出版者,更应该明确和强化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振兴文学图书市场。当前最迫切最主要的工作,是推出尽量多的文学类图书精品,吸引社会和读者的注意力,重新获得读者的青睐。而要创作获得市场认可的文学图书精品,作者和出版者就应该避免个人化写作,避免小情感,小情调和无病呻吟,努力贴近现实,反映现实。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则要求作品叙事流畅,故事性强,有创作的情节内容。此外,现代读者普遍生活节奏紧张,他们更希望从审美上愉悦自己,得到阅读快感。作者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向贴近时代,关注底层生活,开拓生活的新视角方面努力。
  文学类图书,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创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准备期,所以,无论是出版家还是作者,都应该尊重图书创作的规律,苦心经营,严格把关,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试图以“薄利多销”的速度来争夺市场,而忽略必要的深度开发,否则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砸掉自己和整个出版文学类图书市场的招牌。正确的态度,是静下心来,突出精品战略,努力推陈出新,多出优秀图书,这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获得口碑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文学类图书市场需要健康扶持,要有若干部重量级的作品直接带动,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做后盾。
  目前文学类图书的走低,关键是缺少名家名作的创新力作。2011年图书订货会上,各出版集团公司和各大出版社都相应推出了不少重量级新作。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马上天下》,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政治课》,前一部作品描写父子两代人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后一部作品则描写80后出生的大学生从一个村官到县委书记的升迁过程,故事富有吸引力。
  我们乐观地看待目前的图书市场,期待雨后春笋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文学类图书市场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