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新动向
2011-12-29卢芳
出版参考 2011年3期
2010年,随着欧盟经济体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经济的止跌回升,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下滑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球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产业在2009年取得逆势增长、全年总产值突破1500亿美元的基础上,预计2010年总产值将进一步上扬,稳居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的位置。版权贸易在利好环境的支持下,继续稳步发展和壮大,输出与引进比例日趋合理,产品质量日益提高,国际合作范围日渐扩大,成为2010年我国出版业的一大亮点。
2010年我国出版市场版权贸易的特点
1.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出版物输出数量继续增长,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出版物的版权输出数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总数预计超过4200种。在2010年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国与外商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协议1412种,比2009年同期增长22%,创历史新高,达成引进协议967项,引进输出比例为1:1.46,实现了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重大突破;在10月份举行的第62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我国代表团在版权输出上再创佳绩,累计输出项目2685种,其中签约1588种,合作出版项目346种。综合全年统计数字,预计2010年我国版权贸易的逆差有望进一步缩小到3:1左右,与2000年引进输出比的15:1相较而言,有了跨越式的进步。随着我国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书等各类出版物输出海外数量的大幅上升,中华文化正通过有效的途径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出版“走出去”已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强有力的重要手段。
2.版权输出产品质量提高,输出种类更为丰富。
随着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交流关系日趋紧密和成熟,国内很多出版单位的版权输出意识都显著增强,从过去零敲碎打的碰运气输出变为主动策划 “走出去”的图书品牌,打造成系列、上规模的“走出去”产品,从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走出去”出版物,版权输出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同时,输出的种类更为多元化,以下几类图书尤为突出:(1)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仍是输出的热点,从解构古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读本到展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特性、文化心理的图书都能引起海外读者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国外市场对中国文化图书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度、权威、有特色的中国文化图书备受欢迎。(2)中医中药和养生保健类图书,因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拥有稳定的海外读者市场,是版权输出的常销品种。(3)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语学习图书的海外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国内不少出版社都纷纷涉足这一领域,策划出版学汉语的图书并开发相关的配套产品。从2010年的输出情况看,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要求度身定做的汉语教材更容易输出并在当地推广。(4)少儿类图书,尤其是卡通漫画和中国当代知名儿童作家的作品受到外国出版商的青睐。(5)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图书成为海外市场新的关注点。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现状等为主题的图书都是海外媒体和出版商聚焦的热点。
3.版权输出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本年度我国各出版单位版权输出的范围继续扩大,从2000年仅有的英、美、法、德、日、韩等几个国家和台港地区拓展到现在遍及全球六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版权输出地从早期的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的华语文化圈,逐步向西方主流出版大国转移。输往欧美发达国家的版权超过30%,除原有的美国、英国、德国等几个出版强国外,还扩展至北美的加拿大和芬兰、挪威、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希腊、奥地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输往非华语地区的版权超过50%。二是在注重加大对欧美主要国家版权输出力度的同时,对亚洲周边国家、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版权输出也有所加强,在越南、伊朗、以色列、蒙古等小语种国家的版权输出上有所突破。
4.国际合作出版显著增多,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多元化,合作模式多样化。
在实施出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初始阶段,我国大部分出版单位都是通过版权输出、成品输出等形式将自己的优秀图书产品出口到海外,并借助海外合作伙伴的渠道开拓海外市场。但随着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企业出版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意识到,零散地向外商推销自己的图书、进行单纯的版权输出交易仅属于较低层次的生产模式,因此纷纷积极加入到开展国际合作的行列中来,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出版业在全球图书版权贸易中的地位,真正进入西方主流图书市场的视野。例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致力于与东欧各国出版机构的出版合作,2010年先后和波兰波中经济文化协会合作出版了《波中双语分类词典》,和罗马尼亚克鲁热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罗马尼亚语版《汉罗交际语言基石》《中国书法艺术和硬笔书法指导》等书,受到当地国家和城市政府、使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则继在悉尼、巴黎、温哥华、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首尔成立了7家合资或独资出版公司后,201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又与日本最大的出版发行商东贩株式会社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东京成立中国出版东贩股份有限公司。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我国出版企业正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进行合作并在海外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境外设立合资或独资的出版机构、兼并购买海外出版社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买船出海”的跨越。
5.数字出版在我国版贸中的位置日益重要,数字版权贸易成为新增长点。
在2010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法兰克福书展上,数字出版都成为全球出版人最关注的论题,不仅设有专门的数字出版展区,数字版权交易也相当活跃。虽然我国在数字出版市场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对版权贸易而言,数字出版的逐步普及可使出版“走出去”的距离和时间缩短、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交易更加便捷、成本有效降低、收益前景看好,在“走出去”过程中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不少出版企业都在书展上推出了多个品种的数字产品,通过以不同载体出售数字版权、向海外战略合作伙伴授权数字版权、建立数字出版专业阅读及销售平台等方式,打造数字版权贸易更宽广的国际合作空间。
我国出版市场版权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市场的独占鳌头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为中国乃至全球出版业版权贸易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出版企业在版贸业务开展中继续拥有资金、市场和成本相对较低等竞争优势,具有博弈西方出版业的充足后备资源和潜在实力。如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福海接受媒体采访时所预测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版权输出将有较大增长,版权贸易逆差将进一步缩小;数字出版产品的出口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实物出口数量和金额会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印刷外贸加工将继续保持大幅顺差……同时,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出版业稳定持续增长的势头,更有利于推动形成一个平等、高效、互补、共赢的世界出版新格局。不少实力雄厚的中国出版企业正密切关注海外市场的动向,适时收购海外出版资源,兼并海外出版公司,铺设国际营销网络,使中国文化和中国图书直接融入西方主流社会。对海外出版机构而言,中国市场也呈现出更多商机。目前,几乎所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都在中国设立了办事机构,他们的运作方式、经营手段不尽相同,却都旨在敲开中国庞大图书市场的大门。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是他们的强烈愿望,也是必然的选择。
2.我国出版企业由过去在政府要求和扶持下的被动“走出去”变为主动“走出去”。
近年来,政府为了支持鼓励出版单位“走出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不断加强对“走出去”资金扶持的力度。而事实上,“走出去”不仅是国家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外在需要,更是出版企业谋求发展壮大、增强整体实力、拓展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因此,越来越多出版单位主动加入到“走出去”的行列中来,变要我“走出去”为我要“走出去”,制定有步骤的“走出去”策略,以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上市、控股、兼并、购买等资本运作形式实现跨国经营,真正进入国外主流出版销售渠道,实现企业在国际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在境外办刊办报办社办厂办店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估算,目前在境外运营的各种分支机构已达300余家。可以预见,我国出版业走向海外、融入当地市场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也将进入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
3.出版业的新技术、新业态为我国版权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和国际合作平台。
我国的数字出版业产值在2009年达到750多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的产值,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从传统出版业向非纸质新兴出版业态转型的关键时期。在2010年年初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和利用。这些要求与全球数字出版突飞猛进、成为出版产业发展必然趋势的大环境是相呼应的。以电子书、手机阅读、网游动漫出版、数据库出版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业态,为我国出版开展版权贸易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而3G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我国出版与国际出版机构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4.我国版贸业务的开展从以国际书展为中心的“非常态化”向常态化的运作模式过渡。
在“走出去”的初期阶段,我国版权贸易的开展往往集中于各种国际书展来进行,尤其是图书输出项目的达成,主要依靠于法兰克福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书展平台。而随着我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的路子越来越宽,渠道越来越多,对日常版贸业务开展的质量和成效也越来越重视,这就对版权贸易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常态化的版贸机制是必然的选择。要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秉承求真务实的态度;要建立“走出去”的专业人才队伍,由版贸人员专门负责日常海外出版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业务的联系、跟踪和推广,以保证对外版权贸易开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