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编辑\\书店\\读者的三角关系
2011-12-29黄玮
出版参考 2011年4期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编辑。这句话似乎应该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有什么样的书店。很明显,编辑是书籍的核心制造者,是生产链的一端,而书店是销售链的一端。书店卖什么书,取决于编辑生产什么样的书,但逆向思维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书店卖的书,也在间接启迪编辑该做什么样的书。因为编辑总是会逛书店,总是会从琳琅满目的书中发现自己的选题方向和目标读者。
于是,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包括民营书店在内的一切书店和编辑的关系。
很少有书店不卖畅销书的吧。走进大书店,放在最显眼位置的是近期的火暴畅销书,码成堆,摆出好看的花式。一般小一点的书店,也会用各种方式突显畅销书,以吸引眼球。这就给编辑传达出一个信息——好卖的书总是能得到最佳位置的待遇,反过来,摆在最佳位置的书一般也比其他位置的书能得到更多读者的目光和选择机会。所以,做畅销书几乎说是每个立志有番作为的编辑的梦想。而这些畅销书要么是名人写的,要么是突然爆红的书,或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著作,再而就是,跟风出来的作品。对一般编辑而言,没有名人资源,没有优势做经典读物,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策划出一部突然爆红的书(因为市场太难预测了,而风险相对较大),只有跟风出版比较好把握。
编辑的创造力与思考,也许就在跟风中一点点流逝掉了。为什么不做新人的书?不做有学术价值的书?不做非名人但本身作品好的书?这要去问书店了。因为书店可能不会卖这类没有“卖相”的书,即使进了书,也会摆在一个冷冷清清的角落,吸引的目光自然就少。可是,书店也有委屈了,全国上百家出版社一年出那么多种书,该选谁?总要选好的,选能卖的,而且肯定要把好卖的、能卖的书放在显著位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这就成为出版的死循环了。
那么,问题的根结在哪?
就在于书店传达的信息对编辑产生的影响太大了,它左右编辑的判断,甚至造就编辑的做书理念和策划方向,进而越来越多的编辑都争着做畅销书,做畅销题材的作品。越多的编辑做这类畅销题材的书,给书店传递的信息就越强烈,那就是——只有这类书好卖。
问题回到最初:编辑、书店、读者,这个三角关系应该怎样解构?
首先,编辑负有最大的责任。原因如下:
编辑做什么书,书店才能卖什么书。编辑是书籍产生的源头。有个比喻,编辑就好比厨师,书店是餐馆,读者是享受美食的顾客。厨师做出什么,餐馆才能卖什么,顾客才能吃什么。而反过来,餐馆老板的经营理念,会给予厨师以影响,厨师在理念的指导下做出的饭菜,又会直接影响顾客的口味。既然编辑是源头,那么编辑就负有引导和提升读者阅读品味的责任,读者的阅读品位提高了,也会对书店这个零售终端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书店老板负有选书的责任。原因如下:
书店老板有什么样的品位,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图书。正像前面所说,全国上百家出版社一年出版几十万种图书,书店老板怎样选择?笔者在做调查后发现,像新华文轩这种大型民营书店,基本都是满足各个年龄、各种背景、各种层次的需求。就是说,像个大型超市,顾客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没有找不到,只有想不到。但是也有一些书店,因为老板独特的经营理念而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像位于成都商业街路口的“求知书屋”,老板不是什么书畅销卖什么,而是有自己欣赏和选择的品味。店里中间的大桌子上,都是社科方面的经典和优秀书籍,其他三面墙的书架上也是艺术、历史、文学、宗教、健康、经济等各类优秀图书。如果说编辑负有引导和提升读者阅读品位的责任,那么可以说,书店老板就负有延伸这一功能的责任。
再次,读者要有分辨书的能力。只有平时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增长学识、提高修养,才能提高分辨书的能力。而广泛的阅读,又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品位。要不怎么有一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呢。
如果每个编辑都能形成正确的做书理念,以使读者受益为目标,做出真正的好书,那么,编辑、书店、读者就是三赢了。
(作者单位系四川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