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美国记者笔下的法美关系

2011-12-29李其庆

出版参考 2011年10期

  “去打仗不带着法国就像去猎鹿不带手风琴一样。你只不过是把许多毫无用处又吵吵闹闹的东西留下了。” 这是中央编译出版社近期翻译出版的《法国对美国的背叛》一书的卷首语中的两句话。这番尖酸刻薄的话出自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杰德·巴宾之口。他把美国对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怒气、怨气和无可奈何都一股脑发泄出来。
  这部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记者肯尼思·R. 蒂莫曼。他在法国生活了近20年,是“法国通”,专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华尔街日报》和《读者文摘》撰稿。他在书中用“蜜月” “离异” “第二次婚姻”等充满感情色彩的字眼来形容法美关系,是因为西方媒体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法美之间的关系,就好比爱恨交织的情人关系。法国虽然多情且魅力无穷,但有时也十分任性,法国绝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蒂莫曼洞悉法美关系的内幕,他对法美之间的恩恩怨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法美关系的基石是什么?书中写道,法美是二百多年的盟友。“联结美国和欧洲的真正纽带是两者共享的价值观:民主、个体的自由、人权和法治”。“这些价值随着那些从欧洲启航去帮助缔造美利坚合众国的人跨越到了大西洋”。如今美国已成为第一军事强国,实际上独家肩负着世界警察的责任,而欧洲则生活在一个后现代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别说是打仗,就是在国防上多花点钱都会遭到强烈谴责。一些欧洲人承认,他们的国家已经搭了便车,他们的国防开支降到了最低点,至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无论如何,欧洲是离不开美国的,即使是特立独行的法国人,真正想离开美国,也做不到。蒂莫曼如是说。
  那么,美法之间何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发生如此尖锐的矛盾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和法国就各说各话了。这里用得上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国家利益。
  根据蒂莫曼的分析,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并非出自正义,而是另有隐情。他指出,法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并不像自己宣传的那样,是依照原则办事,而是根据自己的商业原则行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指责美国,说美国对石油感兴趣,你看看法国的政策吧。那些政策完全只顾及自己,而且只和石油有关,很少涉及其他”。除了石油利益以外,法国在伊拉克还有武器销售的利益。这些武器既有常规武器,也有最先进的尖端武器,如幻影2000战斗机、超级军旗式导弹、尖端电子设备等等。法国甚至还要帮助伊拉克重建奥西拉克核反应堆,法国前外长谢松曾说,伊拉克的核反应堆是“和平的纪念碑”。据统计,“从1975年到1990年,法国对伊拉克的军火出口最少也达到1200亿美元,同时法国人还从大规模民用合同中最少还赚取了200亿美元”。
  作者得出结论说,在这25年间,法国武装、援助并怂恿了萨达姆这个伊拉克独裁者。
  最使美国人感到不平的是,法国的许多尖端武器包括核武器的开发都是在美国的协助下完成的。正是这一点刺痛了美国人,使他们产生被法国人背叛的感觉。而法国人最初许诺站在美国一边,甚至包括支持美国动武,但后来又改变立场,更使美国人怒气难消。而法国方面则强调,法国反战不反美、主张和平解决却不是和平主义者。法国一开始就表明,在解除伊拉克武装这个大目标上,法美是一致的,只是在采取什么方法上有分歧。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法国没有追随美国,而敢于说“不”,是符合“戴高乐主义”逻辑的。
  法美关系的走势如何?蒂莫曼叹息道,法国和美国的婚姻似乎正在走向破裂,他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向法国发出警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达美国希望法国这个情人国家回心转意的期盼。美国和法国毕竟谁也离不开谁。在全球战略上,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伊拉克战争使美法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地暴露。美法之间的矛盾属于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法国对美国的背叛》一书给我们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实证材料,使我们能够对这一矛盾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