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营书业的思考

2011-12-29何富生

出版参考 2011年10期

  民营书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又是新生儿,屈指一算也就几十年的工夫。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民营书业创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2003年,出版发行市场开放,一改过去二渠道小打小闹的出版、发行路径,民营书业开始进入自己的市场轨道。2004年,我国对外兑现WTO出版市场开放的相关条款,民营批发市场随之加入大开放的格局,全国批发许可向民间开放,打破了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销售局面。从这几年的运作来看,民营书业的图书销售码洋刚开始也就4000万-5000万元的成绩,可随着资本的不断介入、行业的整合,许多集团公司挂牌营业,规模发展奇快,似乎一夜间过亿元的公司遍地都是,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图书销售都占有一定的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好景不长,民营书业被无情的市场挤的连连关门,不由使笔者想到民营书业存在的缺撼和不足。
  我们处在一个不断改革进取的时代,迈向新闻出版强国是必由之路。我们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变化,有人困惑,有人不满,有人欢呼。但不管变化如何,变革的大潮已不可逆转,世界局势节奏的加快,使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不断地浓缩,无论是民营书业还是国有书业都是在活动领域中不断地扩大。对民营书业从事者来说是挑战,挑战意味着压力,也是机会,迎接挑战,就必须具有这一行业的时代意识。民营书业从事者,不仅应当认识到民营书业是国家新闻出版产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自国家图书批发市场放开以后,民营书业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可以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公正、公平地叱咤风云,可以和有着70多年历史的新华书店老字号比拟高低。
  然而反思一下,经过这几年,有多少资源被丢弃,除网络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的影响外,民营书业自身把多少无形的读者资源浪费掉了。读者是发展民营书业最宝贵的资源,具有多重开发的价值,从中不但能开发新鲜的绿色市场,还能再次开发出民营书业更高的市场。由于多种原因,民营书业对读者资源仅仅满足于浅薄的层次中,对读者资源的利用停留在销售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读者资源的践踏,只重视图书销售的利润,却忽视了民营书业自身最终的发展。
  民营书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图书销售的利润中,更重要地体现在销售达到一定的市场程度后所产生的诸多商机。也就是说,读者资源具有多样性。当民营书业运作达到一定程度时,读者资源就由单一转为多样性,读者既是民营出版物的阅读者,又在购买中实现了民营书业的利润,同时又能成为宣传者,所以,读者成为当今民营书业开发市场资源的基础。
  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国家鼓励出版发行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同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例如,有的出版社推出面向农村的大型实用科学技术丛书,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思路,利用这种套书品种多、实用性和可读性强、发行量大的优势,吸引企业加盟,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利润,同时起到了共同发展的作用。
  读者的意识、情趣等都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改变,民营书业应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以物色合作伙伴,同他们一起合作,提升自身形象。从资本输出、技术输出转向品牌输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民营书业也是如此。以图书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扩大图书市场,是现有民营书业竞争的核心。将图书出版品牌作为宝贵的无形资产,能产生出取之不尽的多重效益,万不可跟风追踪。一时间,只要市场上有一家销售好的,随即就有仿造者,极少数人甚至见利忘义,背离市场规则,远离读者的方向,同一题材内容完全相同的版本就有几十种、几百种,谁家抓上谁家出,换汤不换药,换皮不换瓤,铺天盖地,最后变成市场上个体废旧书摊的廉价品。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些备受称誉的好作品,同时也应看到市场中出现的相当数量质量平庸的作品,表面看一幅精美的图,细看正文粗制滥造的问题严重。
  目前出版市场上,还是存在部分图书定价偏高的问题。一册中小学生教辅读物定价在几十元,甚至成套的在几百元,读者谁人问津,谁人承受。做大做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利用民营书业的运作实力来增强为读者服务的能力,我们定位为民营书业,就是要以书业为主,不能什么钱能赚就赚什么钱,这样利益熏黑了,与社会主义市场格格不入,也就偏离了我们的主业。我们不仅是经营市场的营销者,也是操纵民营书业向前发展的担当者,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