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的“走出去” 2011年BIBF北京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1-12-29韩阳
出版参考 2011年10期
本刊讯 作为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的2011BIBF北京国际版权贸易研讨会于5月9日—10日在北京举行。
2011年,随着新产品、新技术、新解决方案的不断问市,数字化浪潮进一步席卷全球,特别是在美国大众图书2010年的市场上,电子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引爆点”,增长达到3倍。在1月底结束的美国DBW(国际电子书和数字出版顶级大会)上,国际出版人普遍认为:2011年,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电子书在全世界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产业发展方向,数字化浪潮将为全球的出版业带来一个新的变革时代。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走出去”成为十一五期间生产力、实力和竞争力空前增强的新闻出版业在十二五的重要目标,更是版权工作的重点。
研讨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以《“十二五”版权工作重点及版权贸易“走出去”政策分析》为题,向与会者介绍了我国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制定的主要依据、设计安排,版权贸易(图书)与图书“走出去”战略的关系,图书“走出去”战略规划与政策分析等,给出版企业提供了权威指导。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办公室主任、中图公司现任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吴伟一方面总结了“十一五”的情况,一方面,谈对数字化出版环境下如何推进中国图书的“走出去”。吴伟表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篇。2006年我们成立了中国图书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就是从开始的新闻办和新闻出版总署一起商量邀请的20家成员单位,发展到今年,已经扩展到了33家,推广计划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现在中国图书推广计划有自己的章程,凡是申请加入的都要遵照章程,有自己的评审体系,不是很复杂,但是是非常科学、有效的评审体系。到目前为止推广计划和54个国家322家出版机构签订了455个资助协议,涉及图书将近2000种,文版33个,资助的金额大概8000万元左右。谈到数字版权,吴伟介绍说,2009年又启动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数字化出版时代,其实中国出版业一直在说,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未来,美国一季度数字出版占36%,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2006年我国的数字出版业务大概是213亿,到2010年已经突破1000亿元,每一年中国用于进口数字出版资源的费用将近10亿元,因为中图做数字出版代理,每一年这项业务增长的速度在20%以上,这些统计数据表现出数字化确实加速了,出版界对数字化的呼应也自觉和不自觉的在跟进,像安徽出版传媒公司的《魔术笔记》,这是我国的原创本土漫画,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华教》127种汉语学习和文化类图书,海豚传媒的59种儿童书,中国画报出版社的47种文化教育类历史图书,分别也售给了苹果公司,他们的东西实际上也登录到苹果商店里。应对出版行业的转型和转变,中国图书“走出去”也要相应的转型和转变,像我们资助的《中国科技进展》,是开放式的系列图书,从50本到150本,最先出版的形态还是数字化,数字化做完之后才做纸质,我们还是一样的资助,今后的五年,肯定要把数字产品作为我们重点的资助对象。
本届研讨会围绕着“数字环境下的‘走出去’”这一主题,还邀请来自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社长戚德祥、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总编傅晨舟、魔铁图书总经理沈浩波、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云飞、战略图书出版集团CEO全球按需出版社主席 Robert Fletcher、英国培生教育版权董事 Lynette Owen等11位中外专业版权人士在会议主题的大框架下,围绕“百年商务的数字化之路”“数字出版与‘走出去’”、“数字时代版权贸易面临的挑战”“数字环境下内容云向上的困惑与烦恼”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中图公司副总经理张纪臣在总结中表示,经过两天的研讨,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共识:清楚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版权保护应该变的至关重要,没有版权保护,可以说就没有数字出版的发展,数字出版环境下,对盗版来说、对侵权来说几乎变得零成本,非常的容易,非常扩散,对内容提供商来说、对内容制造者来说完全不公平,没有版权保护,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我们一定要重视我们自己的数字资源、数字产品,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不要轻易的放到不负责任的网站或者渠道、平台上,有的是渠道运营商,有的版权技术提供商,但是他们都在全力打造基于云计算基础上内容强大的内容提供平台,我们的数字资源如果跟他们合作应该是放心的,应该是可持续的,当然这里边的商业模式、统计、分成等等各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我们的资源我们一定要看好,数字化也好,加密也好,管理也好,授权也好等等,我想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